央广网北京7月16日消息(记者孙冰洁)今年上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风险挑战,在一系列政策作用下,中国经济运行先降后升、稳步复苏。记者从国新办16日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2%,由一季度的下降6.8%转负为正。

  分析上半年经济运行特点,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认为可从以下五个主要方面入手。

  从反应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来看,均在逐步回升。除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实现同比增长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也由一季度下降8.4%转为增长4.4%;服务业增加值由一季度下降5.2%转为增长1.9%;且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1个百分点;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3.0个百分点。

  从月度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三个月保持正增长,服务业生产指数连续两个月正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四个月降幅收窄,出口额连续三个月正增长。“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能够在短时间有效控制疫情,实现经济由降转升,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殊为不易,这凸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潜力。”刘爱华说。

  而从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就业和物价来看,也保持了总体平稳。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6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2.7%。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连续两个月小幅下降,其中25-59岁群体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2%,比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低0.5个百分点。而从平均工作市场来看,6月份,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8小时,比上个月上升0.7小时。

  此外,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呈现趋势回落,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8%,涨幅比一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核心CPI同比上涨1.2%,基本保持稳定。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处于温和上涨区间。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刘爱华认为脱贫攻坚成效突出,她进一步指出,贫困人口较多的四川、贵州、广西等地,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都在5.5%-7.6%之间。且社会保障和兜底帮扶持续加强,上半年人均转移性收入名义增长8.2%,其中人均养老金和离退休金增长9.3%,人均社会救济收入和补助收入增长13.2%。居民基本生活消费保持了较快增长,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中,粮油食品类同比增长12.9%,日用品增长5.2%。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兴领域动能增强。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7%,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高技术领域投入持续加大,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8%,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6.3%,其中医药行业投资增长10%以上,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30%以上。新基建等相关产品增长也较快,上半年城市轨道车辆增长13%,充电桩产量增长11.9%。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2%,比上年同期提高5.6个百分点。

  市场预期方面呈现总体向好的趋势。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9%,连续四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是54.4%,连续四个月回升。

  从上面五个特点来看,刘爱华认为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逐步克服了疫情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逐步复苏。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上半年GDP、工业、服务业、消费、投资等主要指标仍处于下降区域,所以二季度的回升增长仍然属于恢复性的增长。疫情冲击的损失尚未完全弥补,推动经济回归正常水平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