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9日消息(记者孙冰洁)2019年,国家卫健委对全国1837家县级综合医院2018年度的服务能力进行第三方评估,并于8日正式发布评估结果。结果显示,83.7%的县级医院达到了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要求,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总体提升。

  超八成县级医院服务能力达标 

  国家卫健委在对1837家县级医院数据分析后,83.7%的县级医院达到了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要求,达到良好及以上的县级医院占比较上年增加2.5个百分点。其中,贫困县医院达到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要求的比例为72.3%,低于县级医院整体水平,在不及格的299家县级医院中,73.4%(222家)集中在贫困地区。除病理科和精神科外,几乎所有县级医院的相关科室均可达到基本标准60%及以上的要求。一级科室中,80%以上的县级医院内科、妇产科、儿科,90%以上的县级医院的急诊医学科、麻醉科、医学检验科和药剂科能够达到基本标准60%的要求,服务能力相对较强;但病理科和精神科相对较弱,达到基本标准要求的医院占比仅为41.5%和22.8%。

  从诊疗科室设置来看,参评的县级医院已做到基本健全。其中,内、外、妇、儿等核心专科设置率均在96.4%以上;除病理科(86%)外,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等平台专科设置率在96.8%以上。急诊科、口腔科、眼科、麻醉科、耳鼻咽喉科等科室在县级医院独立设置率均达到90%以上;重症医学科和感染性疾病科设置率相对略低,分别为78.3%和84.8%。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县级医院诊疗科目设置齐全的比例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的能力相对较弱。

  与此同时,县级医院的服务数量和效率也有稳步提升,收治病种数和能够开展的手术和操作数量明显增长。2018年度,县级医院平均诊疗人次31.2万,较上年增加约20%,平均出院人数2.4万,增幅约36%;收治病种数亚目中位数从2017年的1062上升至2018年的1412,能够开展的手术和操作亚目中位数从2017年的343上升至2018年的434,增幅分别为33%和26.5%。其中,中、西部地区诊疗能力进步明显,近年来收治病种和手术操作亚目中位数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

  此外,在部分病种费用控制与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以及软硬件条件等方面,均得到相应改善。

  东西部县级医院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虽然县级医院的总体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但调研结果也显示,各医院之间,特别是东西部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依然存在。东部地区县级医院可开展的高难度技术相对更多,在人员分布、设备配置等方面也呈现出东部优于中部和西部的特点。此外,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内部差异较大,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两级分化特点。基本服务能力标准达标情况位于后5%的县级医院中,基本标准达标率基本在30%以下,与前5%的医院基本标准平均达标率相差超过70个百分点。

  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相比于其他专科,重症医学科、康复医学科、传染科的设置比例仍相对较低。在满足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的基础上,整体上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突出的临床科室不多。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贫困县医院服务能力仍相对较弱。27.7%的贫困县医院未能达到服务能力基本标准要求,约5%的贫困县医院仅能达到不足20%的基本标准要求,其中耳鼻咽喉科、精神科、眼科、病理科等未能达到基本标准要求。此外,能够开展的推荐标准项目数也低于全国水平。西部地区贫困县医院人才匮乏、后继乏力的现象成为普遍现象。

  而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东西部大多数县级医院均存在救治能力不足的问题。

  下一步着力补短板 提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对此,国家卫健委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建设。包括进一步健全一级诊疗科目,根据实际需求和技术实力逐步完善二级诊疗科目,提升相关医疗服务能力,在满足常见病、多发病诊疗需求的基础上提升急危重症诊治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能力,减少患者跨区域就医。结合实际加强科室能力建设。指导县级医院详尽分析本县域内居民诊疗需求、外转就诊情况,明确县级医院能力提升方向和路径,发展远程医疗服务,向上对接城市三级医院,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向下辐射县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服务可及性,发挥县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

  同时,着力提升县级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统筹2020年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补助资金等相关经费使用,加大对县级医院的投入力度,适度超前规划布局,完善独立传染病病区功能,提高检验检测、影像检查能力,提高县级医院平战转换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县域急诊急救能力,依托县级医院建设县级急救中心,加强县级医院急诊科建设,建立完善院前院内衔接机制和流程,依托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建立完善县域120急救网络。

  此外,还将完善各项保障政策,特别是加大人才保障力度。根据县级医院临床专科能力建设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县级医院选派符合条件的业务骨干参加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储备高层次临床专科人才。强化县级临床骨干医师培训,积极开展儿科、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和产科医师、助产士培训,着力解决儿科、产科医师短缺问题。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加大对重点领域、紧缺专业、关键岗位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给予县级医院更大的用人自主权,完善岗位聘用、收入分配、职称评定、管理使用等政策。

  对于贫困地区县医院,则要因地制宜开展精准帮扶。持续推进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组团式”援疆援藏等健康扶贫工作,建立稳定的帮扶关系,对于基础设施设备条件较差的贫困县县级医院,继续争取中央财政支持,进一步加强“硬实力”投入;对于硬件设施得到改善的县级医院实施“软实力”投入,对重点专科、弱势专科等进行区别性的政策帮扶,促进贫困地区县医院专科能力在整体水平提升的基础上不断补齐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