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28日消息(记者王启慧)随班就读是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班就读资源和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但囿于发展阶段,随班就读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为着力破解限制随班就读发展的障碍,努力让每一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都能平等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要求,每年4月底前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残联、街道(乡镇)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需求进行摸底排查,5月底前,委托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是否适宜随班就读提出评估意见,根据评估意见,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台账。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确保随班就读学位,同等条件下在招生片区内优先安排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利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监测,切实保障具备学习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

  针对随班就读相关工作机制不健全、资源保障条件不完善、对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特殊关爱不够以及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等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进行回应。

  随班就读资源不足、支持体系还不完备怎么办?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完善随班就读资源支持体系。一方面,强化资源教室和资源中心建设,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接收5人以上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设立资源教室,加快建设并实现省、市、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根据学生残疾类别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康复训练设施设备和资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等专业人员;另一方面,强化发挥资源教室和资源中心作用,对区域内普通学校开展随班就读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

  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过程针对性不强、教育教学质量偏低怎么办?

  遵循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合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科学转化教学方式;注重培养生活劳动能力,既要重视残疾学生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更要关注开发潜能、补偿缺陷,特别是要加强公共安全教育、生活适应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艺术教育;建立并完善符合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参加中考制度;最大限度创设促进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相互融合的校园环境,严禁任何基于残疾的教育歧视。

  随班就读教师数量不足、待遇保障不到位、专业水平不高如何解决?

  《指导意见》提出,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探索引入社工、康复师等补充机制;依托“国培计划”和地方教师培训项目大力开展教师培训,落实普通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师范专业普遍开设特殊教育课程的要求;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评先和绩效奖励等工作中,对直接承担残疾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给予适当倾斜,同时要落实特殊教育资源教师的岗位补助津贴。

  《指导意见》还明确,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教育学校(包括幼儿园、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和高等学校)开展随班就读可参照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