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19日消息(记者孙冰洁)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8日发布了《低风险地区夏季重点地区重点单位重点场所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关防护指南》(简称“指南”),其中增加了食品消费者、食品从业人员等人群的防护要求。并特别提出,食品消费者在处理生的肉、禽、水产品等之后,要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不要在水龙头下直接冲洗生的肉制品,防止溅洒污染。

  关于“不要在水龙头下直接冲洗生的肉制品”的指南一出,立即引发网友热议。有人留言,“长这么大原来不会洗菜”;有人询问,“到底该如何正确处理生鲜”……

  对此,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副主任、北京市营养学会理事长王军波1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建议不要在水龙头下直接冲洗生的肉制品,主要是因为,直接冲洗时一旦水流较大或流速较快可能会造成水花四溅,此时如果食材上附着一些污染物,则溅起的水花会对周围的环境、物品等产生交叉污染。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副主任、北京市营养学会理事长王军波(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此外,从化学角度分析,如果水流大、流速快,还可能将产生的包括液溶胶、固溶胶等小粒子分散到空气中,一旦它们进入人体呼吸道,也会产生危险。

  对于如何清洗生的肉制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建议,可以用器皿装水后进行洗,洗完以后对器皿进行清洗,也可以用盐水、碱粉或洗涤剂对器皿进行消毒。

  而对于生鲜食品的安全问题,王军波认为,公众不必过于担忧,正规途径来源的生鲜食品经过合理加工后完全可以放心食用。从营养学的角度讲,包括蔬菜瓜果、海鲜水产以及畜肉等生鲜,营养都比较丰富。如蔬菜瓜果中含有很多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等,海鲜水产品中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等,这些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适当多吃这些食物对于维持人体健康、增强抵抗力非常重要。

  王军波也指出,现有研究显示,目前尚未发现食用生鲜产品可导致新冠病毒感染的证据。

  新冠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的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其他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此外,关于此次北京地区病毒的溯源工作还在开展中,现有研究多认为,是食品在储藏、运输、加工或销售等环节受到了污染,而不是说病毒来源于食物本身。“从上述几点来看,大家不必过多纠结于能不能吃生鲜食品的问题,而是要关注怎么去合理地吃。”王军波说。

  对于如何合理食用生鲜,王军波用五个字进行了总结:“鲜、净、熟、分、护”。

  “鲜”,即保证食材的新鲜、鲜活。因为如果保存不当,则会导致食材腐败变质,一旦变质,会更容易导致细菌、病菌等微生物的繁殖。

  “净”,即干净。如果食品在生产、运输、销售、加工等环节因管控不当,则表面容易受到各种污染。因此,在食用生鲜类食品时一定要彻底清洗干净,附着在食品表面的污染物,大部分通过清洗可以去除。

  “熟”,即尽量煮熟。王军波指出,大多数微生物都不耐热,包括新冠病毒。现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温度56℃左右、约30分钟就可以灭活。尤其是海鲜水产、肉蛋类等,要尽量煮熟再吃。

  “分”,则是指日常加工中要做到生熟分开,不同种类的生鲜食品在清洗时也要尽量分开洗,使用过的案板、刀具等要及时消毒,防止交叉污染。

  “护”,则是做好个人防护。包括在采购食品过程中,要正确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不要随意触摸食品表面;在处理食材过程中,也要做好个人防护,处理生鲜前后一定要洗手,不要用手揉搓眼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