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2日消息(记者王晶)每年两会,关于我国产业工人队伍中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都备受关注。今年两会期间,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谈到,要补齐高级技工缺口,非一日之功,既要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的氛围,也要提高其薪酬水平,这才是牵引我国走出技能人才缺失困境的核心所在。

  观念与认同:“补缺”不能只靠工匠精神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余兴安研究员提出,近几年,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高技能人才紧缺现象逐步从东部沿海扩散至中西部地区,从季节性演变为经常性,劳动者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高技能人才在就业人员中的比例仅占6%。

  若具体到地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焦开河在《关于加快推进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提案》中,以中部某省举例,2019年该省技能人才483.7万人,占全省城乡就业人数的16.8%。其中,高级工以上的技能人才147.2万人,占就业人口比更小。

  焦开河认为,当前亟待建立与完善的是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

  “建议加大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有关政策的执行力度,在各级各类的评先评优活动中,提高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焦开河说,还要健全劳动者技能水平与薪酬挂钩制度,拉开不同等级高技能人才的收入差距,帮助解决高技能人才在购房、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免除其后顾之忧。

  也有委员建言,要使高技能人才成为“网红”,让他们拥有更多获得感。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部长王晓峰呼吁,要把“大国工匠”和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评选结合起来,形成高技能人才梯次结构,建立“大国工匠”队伍的高端技能人才库,使其在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得实惠,增强成就感。

  呼吁与建议: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

  这几年,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产业转型升级,急需大量技能人才,也出台了一些打造“大国工匠”的利好政策,但许多企业没有把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培养选拔使用上区别对待……近日,一份针对产业工人的调研,反映出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狭窄、制度空间受限的现实。

  “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企业实行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书记处原书记陈荣书在《关于拓展产业工人发展空间的提案》中建议,改革现行的企业人事管理和工人劳动管理相区分的双轨管理体制,实现专业技术人才与行政管理人员横向交流与纵向晋升,打通职业生涯发展“双通道”,促进职工成长成才。

  陈荣书提出,要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将工程技术领域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贯通的经验做法尽快推广到各行业、各领域,建立起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两种通道相互衔接、相互转换的管理机制,打破产业工人职业转换、岗位调整、职位晋级的限制,打通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

  趋势与期待:鼓励非公企业创建创新工作室

  政策落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也有一些需要解决的矛盾。不少政协委员建议,可以先解决已从业技能人才的素质提升问题。此前,在全总直接组织下,各级工会联合同级科技部门共同开展了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目前,全国创新工作室总数近10万家,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建立或开始创建创新工作室。

  “按比例构成分析,非公企业创新工作室数量非常有限,占比不足20%。”注意到这一比例,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张茂华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的提案》,建议鼓励和大力支持非公企业创建创新工作室。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要力量,也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张茂华认为,要鼓励和支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开展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创新工作室平台作用,这有利于集聚优秀科技人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实力。

  目前,创新工作室主要以企业自身投入为主,以各级工会资金补助为辅,总的来看,虽起到了一定效果,但与创新工作室担负的使命任务所需资金相比还有较大缺口。张茂华提出,必须动员和融合各种资源,对创新工作室建设给予大力支持,才能促进各级创新工作室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