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21日消息(记者孙冰洁)有这样一群人,在疫情防控中,他们或许不像“风暴眼”中的医务人员那样万人瞩目,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也是一群默默逆行的勇士,他们就是每天都在清扫、整理我们的生活环境的环卫工作者们。住建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180万环卫工人的在岗率超过了90%。除了道路清扫、转运、处理日常生活垃圾,从1月20日到3月21日,全国的环卫工人们还累计处理了超过18万吨的医疗废物。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北京环卫集团通州京环公司负责范围内的184座固定厕所和113座临时公厕,就成了有32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伍军人董树东的“战场”。

  这位52岁的公厕管理员从事环卫工作11年。疫情发生后,他主动请缨,除了负责公厕的管理工作外,他还同时代管通州区某步行街的垃圾清运工作。

董树东在检查通州某公厕的卫生(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肮脏的街道和残留的垃圾本身就是细菌充斥和病毒滋生的温床,病菌会随着狂风四散至空气中,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城乡共有约2万座公厕。随着人们对病毒认识的不断深入,有专家指出,新冠肺炎病毒可能存在粪口传播的风险。这引发了公众对于病毒可能会通过排水系统传播的担忧,也对人员流动较大的公共场所如公厕等的卫生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疫情发生以后,针对可能存在的接触传播与粪口传播风险,住建部要求各城市有关责任单位,加强对公厕的运行管理和粪便的处理工作,包括全面加强对公厕的保洁、消毒和运行维护。重中之重是对化粪池的巡查、监管,对化粪池、粪便运输车辆和处理设施增加消杀频次,对医疗机构的化粪池也采取消毒预处理等措施。以北京为例,疫情期间,北京全市6000多座公厕都保持24小时开放,消杀频次较以往翻倍,其中王府井、天安门、北京站等火车站、客运站、医院、商场周边重点区域的公厕,在翻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消杀频次。

  消杀是保证公厕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按照北京市疫情防控的要求,疫情期间,要实施加强版的消杀作业,每天利用消毒液和酒精对公厕每四小时进行一次全面的消毒。对于人体频繁接触的部位,要做到“一人一消毒”。还有一些公厕位于比较特殊的地段,比如火车站、客运站、医院、市场及商圈等人员流动密集的场所,要根据情况加强保洁和消毒。董树东带领辖区的保洁员牢牢守护着这道关键屏障。“医生确保‘打胜仗’,我们则要确保‘零感染’。”董树东这样理解自己的职责。

  “累是有点,不过已经习惯了。”早上不到6点,大部分人还在梦乡熟睡,此时的街道还是寂静一片,董树东骑着电动车在冷风中穿梭了20多分钟,来到了他工作的固废清运中心,在早会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为了避开城市的早高峰,大多数环卫师傅数十年如一日,都是不到6点就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消毒防护是这段日子以来早会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特殊时期,工作要比平日里更加细致,才能保证一切平稳。短暂的早会一结束,师傅们分头忙活起来。

  每天早上6点至下午5点是董树东的正常工作时间。由于工作范围多为一些狭窄胡同,因此他每天习惯骑电动车进行巡回检查,每日骑行里程约50公里,平均每天检查公共厕所、垃圾桶站共50个点位。

  佩戴好口罩、护目镜、手套,骑上电动三轮车,董树东开始了第一座公厕的巡查。近日,随着公厕客流量增加,董树东的工作量也增加了许多。他管理着北京通州区8个街道办和乡镇的所有公厕和部分垃圾站点,总数近300个。每天,他要检查垃圾桶有无满冒、外观是否清洁,公厕的保洁和消毒情况,水龙头、灯泡等有无待修、待换问题。此外,还要一一叮嘱公厕保洁员、垃圾清运员做好个人防护。

董树东正在检查公厕内的水龙头、灯泡等有无待修、待换问题(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便坑保持干净、厕所没有异味,这是对公厕的最基本要求。疫情期间,董树东的检查比平时更加严苛,边边角角、犄角旮旯,他都不会放过。公厕内的物品不光是顶部,包括侧面、横面甚至墙壁都要一一确保无误。“您担不担心有接触传播的风险?既然担心,我们就要做好这些工作。”每次上岗,他都要对保洁员重复这几句话。通道、门把手、开关……董树东带领队员每天都要对它们进行至少两轮卫生清理和洗消作业。“这些部位是人员经常触碰的,比如门把手、洗脸台。我们多洗消一遍,他们受感染的风险就降低一分。要确保万无一失。”董树东说。

  疫情发生后,大部分保洁员之前没接触过疫情消杀作业,刚开始接到任务时,董树东总是冲在前头。“咱们这工作是为市民服务的,消毒工作做好了,不仅对大家有好处,对自己也有利,能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每当遇到保洁员对消杀工作有疑惑时,他总是这样劝说。

  每天至少要巡查50个厕所和垃圾站点,一天下来要奔波50公里,董树东对通州区每一个公共厕所的位置都烂熟于心。

  “这也不用特别记,因为我在通州区检查厕所工作已经将近11年了,对通州区厕所的每片分布都很清楚。像西北方向有26个,东南、西南方向有24个,我心里都有数。”

  10多年前,董树东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得知被安置分配到环卫系统时,他还一度觉得这个工作不体面。但10多年风里来雨里去地跑下来,他却越来越觉出这份工作的重要。他的一份努力,换来的是更美的城市,这让他充满了成就感。

  “当时分到这,确实有些想法,又脏又累又辛苦,这几年通过‘厕所革命’,我们的厕所面貌也焕然一新,工作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他说。

  疫情刚暴发时也是董树东最忙的时候。“因为那时精神高度紧张,大伙都是第一次接到这个任务,怕做不好发生什么风险,尤其是公厕人来人往,地铁、商场这些重点场所,稍不留神就会有危险。”那段时间,他每天下班回到家里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工作服脱下,放到固定的地方消毒,然后洗澡,换上干净的衣服后,才会和家人坐在一起吃一顿饭。“特别累的时候会忍不住想,这一天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董树东笑着对记者回忆。

  如今,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不断转好,加上环卫工人对消杀工作的熟练掌握,董树东的心情不再像初期那么紧张。但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公厕消毒的工作仍不能有一丝放松。在一次次的巡检过程中,细心的董树东发现有29座公厕还存在没有洗手池的情况,这些公厕都在狭小胡同内,属于空间较小的三类公厕,但这样的公厕正是附近居民日常如厕的必备场所,人流量比较集中。为了打赢这场防疫阻击战,董树东决定不放过每一处细节,他向公司提出为这些公厕安装免洗洗手液的建议,公司领导立即采纳,目前已为29座公厕全部安装了免洗洗手液供周边市民使用。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董树东本来打算今年4月和当初的战友们约好去云南聚一聚,看看当初自己曾经奋斗过的战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此前的一切计划,之前,心里还有些遗憾,不过,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他也渐渐释怀。“今年去不了就明年去,相信疫情过去后,总会有相聚的一天。”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