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3日消息(记者韩靖)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的好转,在做好防控的基础上,复工复产正在有序推进。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节奏,“预约制”“宅生活”“一米线”“云教学”……这些因疫情而出现的变化正悄然发生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之中。

  在战“疫”一线,白衣战士挺身而出,用专业技能救治患者。而作为“居家抗疫”的普通人,凭着自律的防控意识,同样为抗击疫情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下班晚高峰路上,一名路人用雨衣自制“防护服”出行(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衣:中国老百姓有“穿新衣过新年”的消费传统,但今年春节显得有些特殊。疫情之下,有网友调侃,“过年买的新衣服竟然都没机会穿”,偶尔出门也会用防护衣、口罩、护目镜将自己包裹起来,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


地铁内一名乘客戴面罩出行(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一名路人头戴纱巾出行(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北京国贸一位上班族头戴防护面罩上班(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疫情期间市民佩戴各种款式的口罩出行(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北京某商场美食城实行“考场式”就餐,一人一桌(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疫情之下的“食”对老百姓来说是件大事,往日红火的餐厅纷纷停止营业,自称“吃货”的食客们在家开起炉灶,朋友圈里的出国照、聚餐照变成了亲自下厨照。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符合复工标准的餐厅也推出了“考场式”就餐等措施,减少人员集聚。


商家让顾客在门口点餐,防止客人进店造成人员聚集(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地铁里一名乘客带餐上班(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北京一家老字号餐厅外,顾客排队自觉保持距离(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中午,在北京国贸一家餐厅,外卖小哥佩戴护目镜和口罩取餐(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在北京安外社区,社区工作者们上门走访居民。疫情期间,他们每个人每天要走访上百户居民(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住:在疫情发生的初期,不少小区就实行了封闭式管理,进出测量体温、出示出入证逐渐成为居民们的习惯。在小区门口,社区工作者们24小时值班防控疫情蔓延,保障社区居民的安全。


一位社区保安正在为居民测量体温(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在北京某小区外,保安24小时值守防控疫情(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胡同是具有北京本地特色的民居,其开放性的特点需要更精细化的防疫管理(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胡同里快递小哥正在分发快递(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随着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北京国贸的上班族们佩戴口罩走在上班路上(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行: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商务区写字楼之间正在恢复往日的生机,忙碌的上班族们陆续踏上复工之路。在地铁里、公交车上,“分散就座”“一米线”的倡议随处可见,乘客之间自觉保持距离,阻断病毒传播。


北京公交集团开通定制公交线路,乘客分散就座,保持距离(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北京地铁实行预约进站,乘客预约后可进入专门通道(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地铁里的乘客保持分散就座(央广网记者韩靖 摄)


出租车增加防护膜,减少司机与乘客的接触(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为了减少市民出行期间人员聚集,北京暂时取消工作日机动车限号措施。截至4月3日,北京继续延迟恢复机动车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