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31日消息(记者王启慧 郑平平 石昊鑫)国内新冠肺炎疫情从暴发到逐渐好转的两个多月里,城市被按下了暂停键或慢放键。但有一群人为了让城市能尽早“继续播放”而日夜兼程,奔忙守护着。

  他们,是穿梭在城市街道里的快递小哥、送餐员,也是驻守在小区门口的志愿者、保安大哥……是每一个在疫情之下为城市正常运转而努力的社会成员。他们的努力或许普通,但不平凡,或许微小,但不可忽视。

  城市里奔走的“战士”

  最开始报名社区抗疫志愿者的时候,李红军没想到这场疫情会在两个月内席卷全球。疫情发展的程度和速度都远远出乎他的意料,“既然已经这样,那我更不可能退了”。

  用李红军的话来说,疫情把他的“战士精神”激发了出来。从2017年退休,李红军的生活就变得自由了很多,他把过去没时间做的兴趣爱好捡了起来,可疫情一来,他的时间又回到了“朝九晚五”的规定日程,那些兴趣爱好又被他先放了回去。当下,站好志愿者的岗,对他来说才是头等大事。从广播、电视新闻到朋友圈,他看到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所有人都处于一种高度紧绷的“战士状态”。“我虽然退休了,但是当了志愿者就还能在国家困难的时候发出自己的光。”党员就是要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冲在前面,李红军觉得这义无反顾。

  如果说社区志愿者是当下最关心你体温的人,那快递员的电话就是大多数人隔离生活里最被期待的那一点“波澜”。董守扬是全国300万快递员大军中的一员。从早上6点半到晚上8点,他和装着来自各地货物的快递车为居家隔离的人们带去了方便。在几乎所有人都被按下了慢放键的时刻,董守扬依然在跟时间抢速度。“送快递就是要求时效。”他回忆起往年这个时间都是快递淡季,可今年一点都没少。“大家不上班,在家网购的次数反而多了。”董守扬猜想。

  原本,年后董守扬可以回山东老家休息五天。但疫情在年前暴发,回家就意味着他在往返之后都要进行隔离。“太耽误干活了。”权衡之下,他决定今年留守北京。

  “工作总要有人去做,我不会停下来”

  “危险”对于快递员来说,不是疫情期才面对的事。正常时期,“快”是衡量他业务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伴随而来的就是安全问题。但董守扬看着停在自己旁边的外卖摩托车说:“我们很幸运了,他们送餐员更难、更危险。”随着疫情来临,“危险”悄然转变了形式。路上行驶车辆少了,对快递小哥来说交通危险也许少了几分,但在要求尽量居家隔离的特殊时刻,仍旧穿梭在城市里不停歇的他们每天都要直面风险。

  3月19日,董守扬在自己分派的小区外配送快递(央广网记者 石昊鑫 摄)

  “这个工作总要有人去做,没想过要停下来。”董守扬告诉记者,身边没有因为疫情休假或是辞职的同事,大家都还在路上跑着。在他看来,快递也是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一环,“除非不让快递干了,不然我不会停”。

  比起董守扬,63岁的李红军要过的“关”就多了很多。李红军家里有年近90的老父亲需要照顾,去社区做志愿者就意味着照顾父亲的时间和精力被分走了大半,这是头一关。同时还要做好家人的思想工作,减轻他们的担忧。每天都要接触来来往往的人群,这让李红军的儿子很担心,但拗不过父亲的坚持,也理解父亲作为老党员想为社会贡献力量的心情,只得把担心转为支持。李红军指指头上印有“百毒不侵”的帽子说:“这是孩子对我的支持和关心,我一直都戴着它呢!”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防控措施真正在社区落实到位才有可能使全社会防控情况达到预期效果。李红军深知这一点,来了就要站好岗,别的事都可以往后排。“李叔都63岁了,五十多天就休息了两天。”社区居委会主任张千很担心李红军的身体情况,但李红军显得很有把握:“我体力没问题,能站得住就站,站不住不勉强,特殊时期不能给大家添麻烦。”

  3月19日,李红军在小区门口为进出人员测温,并查看出入证(央广网记者 郑平平 摄)

  只是这一个多月来,李红军睡前想的是疫情,醒来第一件事想的也是疫情。就算在梦里,他也在给别人测体温:“常常分不清现实和梦。”即便是自认“心大”、睡眠向来不错的董守扬,最近两个月也没有睡个“放松”的好觉,心里绷着的那根弦不到疫情结束恐怕难以松下来。

  工作虽然简单 但容不得一点漏洞

  疫情发展之下,城市里各小区严格实施管控措施:快递统一存放在代收点,快递员不得进入小区。节省了挨家挨户配送的时间,让董守扬在业务量较往年同期有所增加的情况下,工作强度反而降低了。但这样的改变带来的不完全是轻松,在初期也给他带来了一些麻烦。

  3月19日,董守扬正在查看快递件信息(央广网记者 石昊鑫 摄)

  “一开始有的客户不愿意下楼取,而且放在代收点不能保证安全,容易丢件,丢了就要赔,丢一件我也心疼啊!”疫情之初,“改变”迫使快递员和收货人之间面临新一轮磨合和重新理解。

  同样源于“不理解”的委屈也在李红军心里存在过。从2月的第一天到现在,测温、查看出入证、登记,这三件事成为李红军在这个春天重复最多的事情。跟人打交道,这对曾做过行政工作的他来说不算困难,且工作内容简单,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发生。

  “有的居民出去买个菜,回来再给他测体温,对方很不耐烦说刚出去没多久为什么还要测?埋怨我不够灵活。”李红军很无奈,小区人多,即使在特殊时期每天进出的人次也依然不算低,况且大家都戴着口罩,哪能每个人都能记得呢?也有居民会在李红军走近准备测温的时候,警惕地喊道:“别靠近我!”这让李红军很受伤。

  “那种感觉很不舒服。”冒着风险来社区志愿服务,却遭受到了不信任的眼神和防备,委屈也是必然。后来,李红军也不再去计较“理解不理解”“委屈不委屈”这些心理感受——一个理念在他脑海里扎了根:这是一份必须严格执行且不容有漏洞的工作,怎么能有效地做好,才是关键。

  从2月1日起,李红军开始担任社区志愿者,为小区进出人员测温并查看出入证(央广网记者 郑平平 摄)

  “时间长了,居民们也就能理解了,严谨一点是为大家伙儿好。”李红军觉得这是一个双向理解的过程,需要时间。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包社区的干部和他并肩作战,彼此之间的关心和打气成了他在面对“不理解”之余值得宽慰的事。

  也有让董守扬心里一暖的温情时刻:一些和他相熟的客户来拿快递时会特意给董守扬送一个口罩。而这一个抵御病毒的口罩就足以帮他抵御那些“不理解”所带来的委屈和不平。

  “放松地睡个好觉”,不约而同地出现在了李红军和董守扬的“疫情结束愿望清单”里。除此之外,63岁的“李叔”不想虚度自己的退休生活,等解除“战士状态”,他要把自己搁浅的兴趣爱好接着做下去。而过年没能回家的董守扬盼着生活赶快恢复正常——“我想回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