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7日消息(记者孙冰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内外疫苗研发进展一直牵动人心。目前全球已有几十种新冠肺炎疫苗正在研发当中,一些国家的疫苗开始进入临床试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在今天(17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表示,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我国已有研发进展较快的单位,开展临床试验方案论证、招募志愿者等相关工作。“应该说,我国新冠肺炎疫苗研发进展目前总体上处于国际先进行列,不会慢于国外。”

  大部分研发团队4月都能完成疫苗临床前研究

  王军志介绍称,我国于疫情初始便迅速成立科研攻关组,第一时间就把疫苗研发纳入到五大攻关方向,予以定向优先支持,同时提前部署了与疫苗研发密切相关的动物模型研究。紧紧抓住灭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五条技术方向,遴选8个优势团队,确定九项任务全力推进。在攻关组的协调下,相关部门早期介入,科研人员夜以继日、联合攻关,使研发的多个环节采用“并联”方式同步开展,在不降低标准、保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以最大限度提高研发效率。

  截至目前,五大技术方向疫苗总体进展顺利,第一批确定的九项任务都已完成临床前研究(也就是动物的有效性、安全性研究)的大部分工作,大部分研发团队4月份都能完成临床前研究,并逐步启动临床试验,有的团队进展更快。

  在16日上海市举行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科委透露,上海多路线部署推进的疫苗研发均取得良好进展,mRNA疫苗,已启动灵长类动物毒理和药效预实验,预计4月中旬临床试验。这一进程意味着国内疫苗研发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对此,王军志表示,国内的确已有研发进展比较快的单位,向国家药监局滚动递交临床试验申请材料,并且已经开展临床试验方案论证、招募志愿者等相关工作。待国家药监局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审批后,将开始临床试验。

  已有高校分离出对新冠病毒具有高中和活性的抗体

  疫苗作为疫情防控最有效的医学手段,可以有效阻断病毒传播,不仅对中国取得抗击新冠疫情的最终胜利、稳定经济形势、有序复工复产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直接关系世界疫情的下一步走向。在疫苗研发中,高校的科研团队是其中一股重要力量。

  据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介绍,在科技攻关组的支持下,教育部从春节开始就动员有研究优势的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科研团队,重点从流感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三条技术路线并行推进,协同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加快开展新冠肺炎疫苗攻关。

  其中,流感病毒载体疫苗特点是通过鼻腔滴注的方式进行接种,目前正在进行实验动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预期4月底完成候选疫苗的临床前研究并申请临床试验。重组蛋白疫苗目前已经开展小鼠与兔子的动物实验,并已掌握了大规模生产高质量和高纯度的疫苗蛋白技术,核酸疫苗是全世界都在积极探索的疫苗研发新技术,目前全球还没有人用疫苗上市。中国高校利用前期中东呼吸综合症研究中积累的技术和科研成果,加快核酸疫苗研究,将尽快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

  雷朝滋透露,已有高校从新冠肺炎康复期病人血液中分离出了对新冠病毒具有很高中和活性的抗体,以此制备的高纯度、全人源中和抗体,可以提供三周左右的短期免疫保护,正在准备进行动物攻毒保护试验。

  总体来看,雷朝滋认为,高校疫苗研发工作都在按照预期积极推进,部分疫苗有希望尽快进入临床研究或应急使用。

  疫苗安全性不容忽视

  当前多国都在加快对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制速度,但疫苗作为用于健康人的特殊产品,虽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但对安全性的要求也丝毫不能松懈。

  鉴于国内外对于疫苗的上市应用具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王军志表示,目前我国正按照5种技术路线开展新冠肺炎疫苗的紧急研制,各类疫苗在临床前研究的过程、技术特点和要求都有所不同。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必须完成药学方面研究、有效性研究和安全性研究。

  首先,是药学方面研究,主要包括菌毒种和细胞库建立、工艺研究和质量标准研究等。主要建立稳定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以保证制备出合格的疫苗样品。

  在获得疫苗样品后,采用感染动物模型(比如新冠病毒的猴感染模型和鼠感染模型)来评价疫苗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这个结果可用来推算临床研究的剂量和程序。

  在此基础上,要进行疫苗安全性评价。针对新发传染病至少要进行动物单次给药(急性)毒性和重复性给药(长期毒性)评价。

  “总的来说,首先要生产出合格疫苗样品,在动物实验中证明安全有效性后,才能进入临床试验。”王军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