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3日消息(记者王晶)眼下,被新冠肺炎疫情推了一把的智能自提柜,将触角伸向不同配送场景的需要,而百姓对于减少接触的投递需求,也使得“箱递”模式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今日(13日),国家邮政局举办“2020年中国快递业未来时刻”系列线上沙龙,聚焦于疫情之下快递进小区难题,引发不少专家关于快递配送“最后50米”的行业思考。

  从趋势上看,国邮智库专家、浙江省邮政管理局原局长杨世忠谈到,接下来一段时间,上门送件情况或将逐步减少,而经由驿站转交和投递智能快件箱的比例会逐步增加。疫情过后,更多的社会资本将青睐智能快件箱项目,加速智能快件箱建设的进程。

  一组来自国家邮政局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主要城市已布设智能快件箱40.6万组,箱递率达到10%。在杨世忠看来,这是一利好信号,“2013年后,智能快件箱在各地陆续出现,而从一开始快递企业便对智能快件箱的定位非常清楚,综合共享、互联、方便、安全,这10个字也一直在指导着智能快件箱的发展。”他同时认为,智能快件箱可满足消费者“无接触”的需求、可24小时派送接收,这种优势,是任何送件方式都无法取代的。

  “目前来看,快递末端寄递主要有三种模式,‘宅递、箱递、平台递’。而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智能快件箱投递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接受和肯定。”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快递管理处副处长杨飞表示,从快递的整个服务链条来看,末端是尤为重要的环节,它和百姓的关联是最密切的,也是用户体验感最强的环节,因此也有了很多创新和提升的空间。

  从长远来看,不少专家也纷纷表示,本次疫情恰恰成了各大快递公司培养用户自取习惯的一大契机。此前,据国家邮政局官方数据显示,消费者投递服务产生的申诉中,“送货不上门”的投诉占比常年居高不下。但这次疫情或许也将成为快递行业新的机遇,疫情缓和后,整个快递行业的业态也会逐渐做出一些调整或者创新。

  除此之外,在智能快件箱寄递的目标人群方面,在杨世忠看来,特别适合网络购物的主力军,也适应上班族的生活规律,“我做过一些调查,不少年轻人普遍认为智能快件箱更方便,快递员也更倾向于这种方式,派送效率高,责任纠纷也相对较少。”

  那么,有了需求,又该如何提升收件体验,让代收服务规范发展?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表示,在快递箱的设置上就需要建立标准,除了相应运营资质外,还需要具备存放的专业场地及货架等设备,“用专业门槛保障专业化服务,推进智能快件箱服务协同的专业化、标准化”。

  沙龙上,不少专家建议要更加凸显消费者的选择权,比如可以让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上选择是送到家中还是送到快递柜。不同配送,成本不同。未来改善的方向之一,是用价格杠杆区分不同配送服务。

  在政策落实方面,记者注意到,2019年下半年,国家邮政局组织江苏、广东、四川等省局对运营智能快件箱经营快递业务开展了许可试点工作,目前广东、江苏两省已经分别核准了首张省内许可。按照工作计划,今年全国将全面推开这项工作。许可有关安排将会按照《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的规定,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全面推开后,各地的申请人均可以通过国家邮政局政务服务门户依法提出申请。

  杨飞告诉记者,2020年,国家邮政局将继续推动智能快件箱的布局、建设和使用,明确公共属性。他表示,今年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有可能会有实质性的推动,希望借助老旧小区改造,推动智能快件箱的建设,实现传统信报箱向智能化改造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