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11日消息(记者王子衿)“疫情致2万多名员工待业,员工工资每月需要约1.56亿元,全国超过4/5的门店受疫情影响关闭了堂食业务……”西贝餐饮集团董事长贾国龙此前透露的信息让餐饮行业受到的冲击再次引起关注。

  若没有新冠肺炎疫情,按照贾国龙的推算,西贝春节前后一个月的营业收入就应该有七八个亿。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之下,餐饮、旅游、娱乐等行业受到明显冲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与此同时,伴随全民“宅”起来的,是线上零售平台订单激增和人手极度不足。

  在此背景下,“共享员工”模式悄然兴起并持续发酵。

  员工共享 行业互助共渡难关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洪涛用“用工荒”“闲得慌”描述“共享员工”模式的发展背景。

  一方面,超市、便利店等业态春节期间面临“用工荒”,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人手短缺现象更为明显。另一方面,受冲击较大的餐饮等行业则处于暂停营业状态,已经返回工作岗位的员工只能待业。在此背景下,待业的员工“共享”至人手短缺的配送、商品分拣等岗位也被业界视为“抱团取暖”、共渡难关。

  记者梳理后注意到,生鲜电商盒马早在2月3日就宣布联合云海肴、西贝等餐饮品牌达成“共享员工”的合作。经过健康排查、卫生检疫、业务培训后,这些“共享”的员工就可以上岗工作。京东7FRESH也发布了“人才共享”计划,邀请临时歇业的餐饮、酒店等员工前去工作。

  餐饮之外,沃尔玛、罗森、大润发、欧尚等商超、便利店也相继发布了“共享员工”招募通知,为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暂时歇业的员工提供工作机会。

  在洪涛看来,“共享员工”模式解决了企业用工不足、用工不经济以及员工临时“闲置”的问题,是当前解决劳动用工问题的最好方法,值得推广和借鉴。

  范围有限 “共享员工也要防止“后遗症”

  尽管在抗击疫情的大背景下,“共享员工”是安置餐饮等消费服务行业“闲置”劳动力比较好的模式,但业界对此也有担忧。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记者,“共享员工”模式目前正蓬勃发展,但仍然有其局限性。

  具体而言,相关平台提供的共享名额有限,能够安置的员工占比较小、员工防疫安全等都是摆在企业面前的问题。此外,加入共享计划的员工,需要综合素质匹配共享职位提供方的要求,这也在无形中“排除”了一部分待业员工。

  洪涛则对员工“五险一金”谁承担,如何划分界定等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短期来看这是一种员工借用行为,但从长期而言,这一模式是共享机制的作用结果,企业如果要寻求长期合作就必须明确这些问题。”洪涛说。

  对此,洪涛建议,双方企业在“共享员工”时需要明确工资待遇等问题,不留“后遗症”。同时,政府也应当在特殊时期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帮助企业和个人渡过难关。

  “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区块链融合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共享员工’就是其中一个创新的模式,也将是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用工供求失衡的有效途径。因此,探索‘共享员工’的机制与模式,并将其机制化,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洪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