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17日消息(记者刘一荻)今日(17日),水利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水文司司长蔡建元在会上介绍了我国水文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水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长足发展:我国水文测站达12.1万处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水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水文站网得到快速发展。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由国务院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水文事业进入有法可依、规范化管理的新阶段。截至目前,我国基本建成空间分布基本合理、监测项目比较齐全、测站功能相对完善的水文监测站网体系,实现了对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水文监测全面覆盖。目前,我国水文测站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53处发展到12.1万处,其中国家基本水文站3154处,地表水水质站14286处,地下水监测站26550处,水文站网总体密度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949年以来全国各类水文测站数量发展变化情况(央广网发 水利部供图)

  据蔡建元介绍,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水文监测内容不断丰富,地表水地下水并行,水量水质并重,监测手段由传统人工观测逐步转向自动化监测,水位、雨量监测已全面实现自动测报,流量监测中,先进的声光电新技术新设备正在大力推广,自动化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水文从业人员从建国初期的756人发展壮大到6万余人,水文人才队伍持续稳定发展。

  可靠支撑:在防汛、抗旱、减灾、生态保护等发挥重要作用

  蔡建元在会上告诉记者,我国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洪涝与干旱频发的态势。而水文作为防汛抗旱的尖兵、耳目和参谋,成功帮助我国应对了多次大江大河和部分中小河流发生的系列大洪水以及部分省区的严重旱灾,如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性大洪水、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等。“水文在支撑科学决策、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益。”蔡建元说。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短缺、干旱缺水问题日益突出。水文部门不断完善水资源监测体系,加强行政区界、供水水源地、重要控制断面水量水质监测,实施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强化水资源分析评价与预测预报,为水资源调度、配置、节约、保护等提供重要支撑,为河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保驾护航。特别是在南水北调、黄河水量调度、“引江济太”、“引黄济淀”、珠江压咸补淡、塔里木河调水、黑河调水等工作中,主动开展水量水质监测和径流中长期预报,为保证城市供水安全、改善河湖水质和流域生态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面对水生态、水环境等新水问题,水文部门大力推进水生态监测工作,实现重要湖泊、水库等水域藻类监测常态化,并拓展了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水生植物等监测项目,以及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生态水量管理等,积极做好监测分析和评价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突发性水事件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在应对汶川地震唐家山堰塞湖、舟曲特大泥石流、松花江污染、金沙江白格堰塞湖等突发水事件中,水文部门迅速响应,及时提供监测信息和分析预测成果,为有效处置突发灾害事件发挥了重要作用。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了一组数据:自2013年开展水情预警发布工作以来,水文部门累计向社会发布水情预警6532次,其中2019年发布水情预警1694次,积极为社会公众防灾避险提供了水文信息服务。

  水文发展新思路:“尖兵”和“耳目”

  下一步,水文司还将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拓展水文服务,优化完善水文站网布局,提升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方面监测能力,“使水文成为水利行业监管的‘尖兵’和‘耳目’,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幸福的有力保障。”蔡建元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