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15日消息(记者韩靖 王启慧 荆宇琦)冬天的西藏游客渐少,凛冽的寒风冰冷刺骨,令人口舌干燥。

  在海拔5200米的西藏自治区安多县,一场大雪让广袤的大地披上银装。这一天,通天河护路大队安多段副队长次仁桑珠和队员们冒着零下20℃的严寒在青藏铁路沿途巡线,并看望执勤队员。

通天河护路大队的一个下属中队驻守在青藏铁路沿线(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通天河护路大队是一支常年驻守在海拔5200米青藏铁路上的专职护路队伍,现有189名一线护路队员,担负着40公里铁路段的守护任务。其所管辖的铁路段是青藏铁路海拔最高段,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这里被称为“生命禁区”。护路队员的任务是禁止闲杂人员靠近铁路、防止牛羊上道、排查隐患等安全保障工作。

次仁桑珠发动摩托车准备和队员一起巡线(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作为旅客乘坐火车飞驰在青藏铁路上,每隔一两公里便能看到窗外的护路队员。每当火车驶过,护路队员都要面向列车敬礼,瞬间的相遇却能定格在游客心里。

护路队员向驶来的青藏铁路列车敬礼(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次仁桑珠来自青海省格尔木市,是通天河护路大队最早的一批护路队员。

  次仁桑珠说,10年前,护路大队的工作条件比现在艰苦很多,由于交通不便,队员们都是徒步上岗,从大队到最远的站岗点,队员要走上20公里,“那个时候早晨8点的班,我凌晨4点就要出发去交班,没有岗亭,手脚都冻僵了。”

次仁桑珠看望站岗队员。由于气温低,玻璃上凝结出一层冰霜(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除了上班路程远,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饮食。那时候,大队没有汽车,队员们的饭菜都是工作人员骑摩托车送到岗位上,冬天天气冷,等饭菜到手的时候已经冰凉。

没有岗亭的站岗点队员在户外吃完午饭后,戴上帽子准备继续站岗(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现在,队员们的工作条件得到改善,每隔两公里有一个岗亭,十多平米的空间虽然不大,但能让队员们在寒冬中稍作休息。他们“四班倒”,一天24小时接班守护青藏铁路。

外面刮起大风,次仁桑珠(右)和教导员望向窗外(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孤独是对护路队员们的巨大挑战,一个人站岗,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休息,次仁桑珠深知队员们的感受,所以他每次巡线,都会去看望一线护路队员,并且和他们聊天,关心队员们的身体和工作状态。

一名护路队员在岗亭内休息(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除了巡线执勤外,护路队员还会经常走访青藏铁路沿线的牧民,给他们宣讲安全放牧知识。对于家庭条件困难的牧民,大队的11名党员与他们结下帮扶对子,自己出钱为困难牧民买粮食和生活用品。

次仁桑珠和队员们来到牧民家里宣讲安全放牧知识(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现在的次仁桑珠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因为工作原因,两个孩子出生时,他都没有陪在妻子身边,与家人聚少离多是他的遗憾。

次仁桑珠和同事一起沿线巡逻(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让他没想到的是,与家人近期的一次相聚却是因为生病。

  从前,在一线护路岗位上常年吃冷饭菜,次仁桑珠的胃常常感到不适。有一次,他在出差返程的火车上突然感到胃部剧烈疼痛,与大队领导汇报情况之后,本来要在安多下车的他强忍疼痛到达家乡格尔木下车,在家人的陪同下去了医院,经检查是患有胃穿孔,随即住院接受手术治疗。手术后的第10天,次仁桑珠便从老家返回大队参与到护路工作中。

旅客加塔(左二)一家人乘坐青藏铁路Z918次列车从拉萨去往格尔木。青藏铁路给当地藏族同胞出行带来便利(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谈到守护青藏铁路的意义,次仁桑珠朴实地说:“青藏铁路是国家送给我们藏族人民的一个宝贵礼物,我的亲人朋友因此出行便利,我们地区的经济也因此得到发展,所以,我有机会保护它感到非常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