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30日消息(记者孙冰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正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宣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规划了明确的时间线:到2022年底,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心理服务平台或依托校医等人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在解读这一方案时称,儿童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对于帮助儿童青少年培养健全的人格、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品质、树立理想信念和生活目标都至关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精神卫生和心理行为问题(尤其是抑郁症)是年轻人最主要的疾病负担。而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及时预防干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对个人、家庭、社会都非常重要。”该负责人说。

  事实上,梳理现有的文件不难发现,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正不断加强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及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都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

  据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印发的《行动方案》,主要是根据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人员现状及目标可行性,结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指标的阶段目标,确定了2022年底的总体目标:一方面,从建成心理健康社会环境、形成多方联动服务模式、落实预防干预措施、加强重点人群服务四方面提出总体目标;另一方面,对学校、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如何建立服务网络提出具体目标。

  记者注意到,围绕目标实现,《行动方案》提出了6个方面的具体行动:首先,心理健康宣教行动要求媒体、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对儿童青少年及家长、教师等开展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同时通过实施“心理滋养1000天”行动,营造心理健康从娃娃抓起的社会环境,学校、村(居)委会、妇联、新闻出版、网信等部门营造促进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社区环境、网络环境,倡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中,要求学校实施倾听一刻钟、运动一小时“两个一”行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每年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而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则要求学校对面临升学压力的学生及家长开展心理辅导,对贫困、留守等学生重点关爱。此外,还要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要求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对教师、家长、精神科医师、心理热线工作人员等开展培训,提升服务能力。最后是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完善行动,要求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搭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拓展服务内容,完善服务体系。

  除上述目标外,《行动方案》还要求,到2022年底,50%的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60%的二级以上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30%的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门诊。各地市设立或接入心理援助热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