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重庆12月6日消息(记者陈锐海)嘉陵江畔的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重庆主城区的“绿肺”及天然屏障,保护区内却曾因管理滞后而出现原住民私搭乱建、违规经营农家乐及酒店、“蚕食”林地等问题。

  2016年底,第一轮第二批中央环保督察指出该问题。2017年和2018年的“绿盾”行动,也给重庆市交办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系列违规问题。重庆市随即采取措施,推进问题整改。

  2018年6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就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环境问题作出重要批示。两天后,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保护自然、保障民生”的方针,启动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整治行动持续至今已有一年半,保护区内的违建拆除、生态修复、原住民搬迁、民生保障等情况如何?12月初,记者实地走访缙云山,了解相关情况。

  

  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央广网记者 陈锐海 摄)

  190宗问题已整改完184宗

  在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黛湖畔,记者看到施工人员正在为裸土复绿,部分区域已经移栽上树木。此前分布在湖畔的四座少批多建、影响黛湖生态的酒店,均已被拆除。

  同样在实验区内,被违规改变用途的减灾安置房,5栋61套也已被协商收回、全部拆除。目前,原地2894平方米土地已实现复绿,草木葱郁。

  原先违规占用4154平方米林地的马术俱乐部,也已全部被拆除并复绿。

  再往山上走,沿途可见正在拆除或者拆除完毕、已经复绿的违规建筑点。核心区内占地面积293.9平方米、建筑面积972.8平方米的一栋民房,也已被拆除复绿。

  据重庆市林业局负责人介绍,中央查处的有关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内的问题共有190宗,目前已有184宗完成整改,通过验收,整改完成率为96.8%,剩下的6宗问题正在推进整改中。

  

  实验区内黛湖畔的酒店均已被拆除,正在进行生态修复(央广网记者 陈锐海 摄)

  保护区内曾有原住民近9000人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地处重庆主城区,跨北碚区、沙坪坝区、璧山区三个行政区,总面积为760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为1235公顷,缓冲区面积为1505公顷,实验区面积为4860公顷。保护区成立于1979年,在2001年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有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生态系统保护得最好的区域之一,共有51种国家级保护珍稀植物,同时也是野生动物的良好栖息地。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缓冲区也只准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的人员进入。然而,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户籍人口却一度达到近9000人,其中核心区与缓冲区内有原住民1100多人,甚至出现私搭乱建、违规经营等问题。

  在重庆市林业局负责人看来,这正是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的特征。它不存在违规采矿、违规开发房地产等问题,而是有原住民生活在保护区内。“先有祖祖辈辈生活于此的原住民,后才成立自然保护区,加上‘三区叠加’造成各区政府责任不清、监管不到位、执法不严,保护区内农房少批多建、‘长高长胖’,低端的农家乐也因此无序发展。此外,缙云山就在主城区之中,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较为突出。”

  

  实验区内正准备拆除的违规建筑(央广网记者 陈锐海 摄)

  提高思想认识 为生态减负

  这位负责人坦言:“过去我们的研究是不够的。”因此,据他介绍,2018年6月5日启动整治行动后,重庆市委、市政府提高思想认识,要求各级各部门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中央批示,坚持把开展好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

  整治工作要扎实有序推进,首先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工作机制。

  为此,重庆市委书记、市长8次前往现场调研督导、提出要求。重庆市政府成立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北碚区、沙坪坝区、璧山区三区和市级相关部门成立工作专班,组织400多名干部进驻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现场办公听取群众意见。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开展进驻式、常态化专项督查和跟踪督查。市委书记、市长定期听取整治进展报告,并实行市、区分级验收制度。

  机制建立后,工作要如何推进?结合原住民发展需求与自然保护区条例有所冲突的问题,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两保”方针——既要保护自然,也要保障民生。也就是说,山上要做减法,为生态减负;山下要做加法,为农民增收。

  “由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控严格,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有时农民下山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因此,年轻人大多进城了,在山上住的多数是老人,有的房屋都废弃了。产业发展以低档农家乐为主,比较受限。”重庆市林业局负责人说,让原住民从核心区、缓冲区平移到可以有人类活动的实验区或者直接进城,既有利于为保护区减负,改善生态环境,也有助于农民产业的提档升级。

  

  拆除违建后复绿的土地(央广网记者 陈锐海 摄)

  山上做减法 拆除违建

  为生态减负的第一步是要拆除违规建筑,其中包含了保护区内的住房、农家乐、酒店、马场……这涉及到不少村民和业主的切身利益。

  为实事求是、精准施策,工作组在推进整治工作前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情况摸排,挨家挨户上门听取村民诉求,讲解政策,还组织部分村民到莫干山等地观摩学习,以疏导情绪,增强彼此间理解和信任。

  核心区内的违建大户李星华,一开始想不通为何自家刚建好的房子要被拆掉。市政府领导多次上门沟通后,他虽然感到心疼,但也逐渐理解。李星华只有一个要求:“要一视同仁,不能只拆我的,不拆别人的。”市政府领导给出承诺,李星华同意签订赔偿协议,拆除整栋房屋。

  

  李星华从违建大户变成护林员(央广网记者 陈锐海 摄)

  除了对账销号中央指出的违规问题外,重庆市还全面排查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内3085宗建筑物,建立一个完整的基础台账和问题清单。重庆市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各级各方面认定的340宗违法违规建筑已经全部启动整改,累计完成319宗,拆除违建8万多平方米,剩下的21宗正在推进整改。

  在整治工作中,重庆市对78名党员干部和4个单位依法进行了严肃监督执纪问责。

  山下做加法 保障民生

  2019年2月11日,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在缙云山保护区实施生态搬迁试点的指导意见》,先后对缙云山核心区、缓冲区内的原住民实施生态搬迁试点。

  两区人民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北碚区已签订协议203户、520人,分别占总户数的97.6%、总人数的98%,累计投入资金4.4亿元。沙坪坝区已有143户、380人签订协议,占总户数和总人数的100%,截至目前,已发放搬迁补偿资金86户4193万元,完成52%。

  

  实验区内的黛湖(央广网记者 陈锐海 摄)

  房产确权,签订协议,违建拆除,原住民大多下山进城。进了城,住哪儿?进了城,干什么?生态美的同时,百姓如何富?

  据北碚区委办公室副主任吕玉春介绍,搬迁下山的原住民,大多是年纪大的人,有的选择用赔偿金在镇上买新房,有的选择租房,有的搬到定居在城镇的儿女家里。

  此外,据北碚区委副书记高洪波介绍,北碚政府出台惠民措施,统筹为搬迁进城的农民做好户籍、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的保障工作,并发放了生态扶持和生产发展补助金360余万元、救助金240余万元,并开发保护区巡山、守卡、护林员、保洁员等就业服务岗位300余个。此前的违建大户李星华,搬迁后成了护林员,每个月的薪资为3000元。

  沙坪坝区则对符合社保条件的126户280人应保尽保,11月26日已经办理完全部社保,代扣缴社保金额617万余元。据沙坪坝区区长常斌介绍,对搬迁下山的有劳动能力人员,沙坪坝区通过培训和招聘会推荐就业,目前已有80名劳动力实现就业。而对搬迁对象中的贫困户和低保户,沙坪坝区则建立台账,及时跟踪了解情况,确保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记者调研发现,目前,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整治已取得明显成效,下一步如何纵深推进整治,开启缙云山综合提升新篇章,在巩固生态治理成果的同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做到生态美、百姓富,将成为重庆市的另一个重要课题。

  重庆市林业局负责人说:“我们还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同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系统规划,科学利用,共建共享,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人民福祉。这是我们要做的后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