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23日消息(记者王启慧)“2030年预计有2260万心肌梗死患者,我们亟需重塑或加强急救体系建设,加强心肌梗死防控力度。”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霍勇在日前中国胸痛中心联盟成立大会上表示,要实现心血管疾病发病、死亡率下降,必须从及时救治、提前预防着手,优化医院救治流程、提升效率,形成新的急救体系。

2030年预计有2260万心肌梗死患者(央广网发 霍勇供图)

  随着《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各地进入胸痛中心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目前,我国共有4200家医院注册建立胸痛中心,1063家医院已完成建设。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士葛均波介绍,现有胸痛中心的单位,心肌梗死救治成功率大大提高,死亡率降到2.5%;没有胸痛中心的单位心肌梗死死亡率维持在5%左右。胸痛中心科学、高效的救治模式以及大数据的运用使大量心肌梗死患者得到了积极救治。“现在,我们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一张胸痛中心救治网,通过这张网对心肌梗死,包括胸痛病人提供最优的治疗方案和治疗手段。”

  今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发布,胸痛中心成为助力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专项行动的落实举措。“在近些年的调研中,几乎在每家医院都能看到胸痛中心的指示牌和介绍,这是在深入医改过程中,政府推动和行业推动相结合共同努力的结果。目前,胸痛中心数据库里有200多万例的数据,这是非常大价值的财富,希望学科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支援、优势互补,实现联动、资源共享。”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希望,利用大数据补齐短板,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对数据库的建设分析,能更好地为以后心血管疾病诊疗打下坚实基础,促进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拐点早日到来。

  记者了解到,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加大了“三全模式”建设力度,整合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医药企业的资源,集中产学研优势,强化协调创新,缩小地域差距,提升急性胸痛防治水平。

中国胸痛中心“三全模式”(央广网发 霍勇供图)

  “当前胸痛中心每批次申请认证单位较多,尽管胸痛中心完善了质控指标、开发了‘中国胸痛中心质控平台’,但现有的质控不能有效促进胸痛中心持续规范化进行,质控成绩无法客观公正地反映真实质控情况。”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教授向定成介绍,针对现有的问题,正在建立全国-省-医院三级质控体系,将质控考核情况作为评选示范基地重要标准,将胸痛中心预检、核查、质控专家资质和本院胸痛中心质控情况挂钩,优先在常态化质控较好的城市推行“三全模式”,针对“三全模式”城市制定考核指标,以点带面,促进区域急性心梗死亡率下降。

  “继续推动胸痛中心在全国的建设,预计到2020年注册5500家,启动建设4000家,认证通过1800家。”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秘书长方唯一强调,要充分合理利用大数据,建立全国、省内、医院质控体系建设。除了加强院前急救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普及心肺复苏知识,实现胸痛中心建设与心脏康复有机结合。此外,还将通过建立胸痛中心数据专家委员会,制定数据使用及共享机制,开发胸痛中心科研数据库,加大胸痛中心科研产出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