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赤峰10月21日消息(记者刘一荻)曾经荒凉贫瘠的沙地如今被大片绿色的枝丫覆盖,这是赤峰市翁牛特旗阿什罕苏木人民心中的骄傲。他们告诉记者,现在家乡的环境好了,自己的心情也好了,腰包鼓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越来越好走了!

经过治理,如今的阿什罕苏木已被大片的绿色植物覆盖(央广网记者 刘一荻 摄)

  地处科尔沁沙地西缘的阿什罕苏木,曾有80%的土地被黄沙覆盖,是“人迷眼,马失蹄,白天点灯不稀奇”的“生命禁区”。为了修复当前脆弱的生态环境,2009年,“生态立苏木”的概念提出,一条条的公路成为了当地治沙的“绿色通道”。翁牛特旗阿什罕苏木党委副书记、苏木达(乡长)僧格向记者介绍,近年来,阿什罕苏木整合资金修建了图哈线、苏都线、那日线等多条穿沙公路,“再把苗木和稻草运进来,在路的两侧进行治理。”稻草方格建纱障,黄柳、白柠条等扦插其中。2至3年后,沙生植物们不断长大,一道道防风固沙的生态屏障也就此张开。依靠“以路治沙”的手段,全苏木已有90余万亩的沙地已经得到了治理,当地的农牧民也摆脱了沙进人退的窘境。

  以全长2 0公里的那日线(阿什罕苏木那林高勒嘎查一珠日干格日嘎查)为例,截至目前,规划沿公路两侧完成沙地综合治理26.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 0万亩、飞播造林5万亩、封山(沙)育林1 0万亩,工程固沙1.5万亩。此外,记者了解到,坐水深栽、覆膜套袋、施用生根粉、保水剂等抗旱造林系列技术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带动了全旗防沙治沙整体推进,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

  如今,绿色已经成为阿什罕苏木的底色。不断变好的环境也为当地的发展增添了底气。记者了解到,不少植物都需要定期修剪来保证生长,“苏木从去年开始建沙生植物加工厂,把沙生植物加工成饲草料,平均一亩地就能增收200元,”目前,全苏木可利用的沙生植物达到20万亩,可以为牧民带来4000余万元的增收,“利益是可观的。”僧格说。此外,不少修剪下来的柳条还被加工成生化酶和压缩板,珍贵的草籽也以高昂的价格出售……生态效益进一步变成经济效益,牧民又多了一条新的增收渠道,曾经寸草不生的沙地上开出了一朵朵的“致富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