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脱贫攻坚地方行】甘肃就业扶贫:扶上马送一程 脱贫路上永不回头

2019-09-23 19:16: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临夏9月23日消息(记者王启慧)“我丈夫是20号,我是21号。”虽然已经过去4个月,但马祖力哈对自己和丈夫报名凤凰山联合扶贫车间招工时的序号依然记得清清楚楚,这对他们来说,是改变生活的一个重要拐点。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凤凰山联合扶贫车间就建在达板镇达板村,主要生产帽子、服装等产品。透过厂房的玻璃窗,就可以看到易地搬迁居民楼。“这个厂之所以叫‘联合扶贫车间’,就是因为它是面向5个村的精准扶贫户、易地搬迁户而准备的。”负责人郭静告诉记者,今年4月,车间已经开始投入使用,已报名就业人员38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6人。等到10月份,十几栋易地搬迁住宅楼、近5000名居民就会搬下来,有意愿参加工作的居民都可以经过免费培训后在扶贫车间上班。

马祖力哈和丈夫正在车间工作(央广网记者 王启慧 摄)

  马祖力哈就是这389人的其中一员。今年3月,马祖力哈在朋友圈看到凤凰山扶贫车间在招工,车间就在家门口,工资实行计件制。“我当时看到这个消息特别高兴,赶紧给车间打电话询问情况,心里很怕人家不要我们。”马祖力哈之所以担心,是因为自己和丈夫都是残疾人。

  “没有安全感”是马祖力哈一直跟记者重复的一句话。因为残疾,马祖力哈夫妇找工作时有很大的局限性。“我只能在轮椅上,他(丈夫)两条腿都有残疾做不了重活。”500块的低保户补助是夫妻俩全部的收入,日子过的负债累累。说起这里,马祖力哈皱起了眉头:“欠了5万多元,每次被催债我们俩都会吵架。”

  生活的转机是伴随着朋友圈那条招工启事出现的。

  扶贫车间不仅通过了夫妻俩的报名申请,还根据他们的特殊情况安排了相对轻松的工种,马祖力哈负责剪线头,丈夫做检验。因为身体原因,夫妻俩做工速度和工作时长都很低,从5月底到现在,4个月时间两个人赚了7000多元。对此,马祖力哈已经非常满意:“这里离我们家很近很方便,到这里上班以后我们就没吵过架了,欠的债还了一部分,每个月还能给老母亲寄去300元生活费。”生活有了收入来源,就有了清晰可见的希望,也就有了“安全感”。

当地妇女可以在家门口上班,既可以工作也能照顾到家庭。(央广网发 任磊摄)

  郭静告诉记者,根据计件薪酬,每个月员工可以拿到1000-4000元不等的工资。扶贫车间让易地搬迁户搬进了明亮的家,也让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为不返贫提供了保障。

  马祖力哈只是受惠于就业扶贫的其中一员,东乡县凤凰山联合扶贫车间也只是甘肃脱贫工作中的一个掠影。放眼全省,易地搬迁和就业扶贫成了助力甘肃脱贫攻坚的最佳组合。

广河县康家易地搬迁小区(央广网记者 王启慧 摄)

  在广河县康家易地搬迁小区,宽敞明亮的现代居民楼、配套的周边设施是三甲集镇、祁家集镇、齐家镇和水泉乡山区居民新生活的开始,小区门口的“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和“扶贫车间”成为他们获取生活来源的有力保障。到目前为止,广河县三甲集镇康家易地搬迁群众已实现就业2238人。

  在东乡县布塄沟村,以生产东乡族特色美食为主的花馃馃扶贫车间,解决了布塄沟村33名贫困妇女就业,让当地妇女走出家门进厂房,务工顾家两不误,走出了就业扶贫的发展致富路;东乡县职业技术学校面向全县青壮年劳动力开展免食宿、免学费的劳动力技能培训,帮助其掌握一门谋生技能。

马文祥在东乡县职业技术学校学习面点,学成后他打算开一家自己的面馆。(央广网记者 王启慧 摄)

  在临夏县布鞋产业园,通过免费为全县贫困户提供技能培训,培养发展了一批布鞋加工能手,“扶贫车间”有效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渠道,使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扶贫不是养懒汉,对困难群众扶一把,“扶”生活更要“扶”能力。让贫困群众从贫困生活中脱离出来只是第一步,就业扶贫则是给贫困群众上了一把“不返贫”的保险锁,只有扎扎实实的就业能力和源源不断的拼搏奋斗才能保证他们在脱贫路上永不回头。

编辑: 戚晨璐

【脱贫攻坚地方行】甘肃就业扶贫:扶上马送一程 脱贫路上永不回头

“我丈夫是20号,我是21号。”虽然已经过去4个月,但马祖力哈对自己和丈夫报名凤凰山联合扶贫车间招工时的序号依然记得清清楚楚,这对他们来说,是改变生活的一个重要拐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