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工匠刘更生:榫卯的精髓既在于匠更在于心

2019-04-30 15:17:00来源:央广网

  

更生正在清理古旧家具残件。(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央广网北京4月30日消息(记者韩靖)今年54岁的刘更生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京作”硬木家具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百年老店龙顺成的第五代传承人。

  刘更生出生在北京天坛北门的鲁班胡同,据说当时北京城耍手艺的人都聚集在此,其中木匠居多,而刘更生的父亲就是其中一位。

  小时候,刘更生的玩具几乎都是父亲干活的工具,他从小耳濡目染,渐渐地对木质家具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刘更生正在组装古旧家具。(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1983年,18岁的刘更生接了父亲的班,来到龙顺成工作。在他将近40年的从业生涯里,他潜心研究榫卯结构京作家具,并且练就了让古旧家具残件“起死回生”的绝活。

  刘更生(左)和张云希正在为家具挑选木料。(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今年42岁的张云希是刘更生的徒弟,和刘更生一样,张云希的父亲也是一位木匠。2002年,张云希从老家沧州来到北京进入龙顺成,到今年师徒二人已经共事了17年。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刘更生的严厉在于对细节的精益求精,作为徒弟的张云希对这种“严厉”已经习以为常。

  进入龙顺成之前,张希云有5年的木工经历,进厂后不久他接到了一个制作3米高顶箱柜的任务,其中有一道工序是要使用猪皮胶来粘合。当时张云希为了赶工,在熬制猪皮胶的时候由于熬制时间短,没有达到师父要的固定效果,不得不返工重新制作。

  刘更生说:“我们要把每一件家具当做‘传家宝’去做,只有用这样的心态制作才能对得起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

  刘更生(右)和张云希在检查木料的垂直度。(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在刘更生的桌子上摆放着几个榫卯结构的小玩具,看似简单却蕴藏着古人的智慧。榫卯被称为古典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结合,科学合理,其精髓也是匠人们长期探索研究的课题。

  在木匠圈里流传着一句话——“宁干十方,不干一圆”,由此可见圆形、异形家具对榫卯结构的制作组装都有很高的要求。有一次,张云希参与到一个绣墩的制作,在做一个木销时,师父刘更生发现了问题,木销纹理决定着家具的耐用程度,在这个结构中,横向纹路比纵向纹路的木销稳定性更强。

  刘更生正在清理古旧家具残件。(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刘更生说:“虽然从外表看不出木销的纹理,但是从长远看一定会影响家具的质量,榫卯结构的精髓除了科学合理之外,更重要的是匠人需要有一种善于思考的工作态度。”

  从此,张云希明白,榫卯结构的精髓既在于匠,更在于心。

  刘更生(右)和张云希在打磨车间讨论制作细节。(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现在的刘更生除了在工作中为徒弟做好表率,在生活上也对徒弟非常关心。他每天到厂第一件事就是开班前会,除了布置工作外,他会特意去观察徒弟们的情绪,如果发现徒弟情绪不好,会主动与其谈心。刘更生说:“作品是有生命、有温度的,制作者的情绪会通过作品表现出来,所以一定保证徒弟们以积极的情绪去工作。”

  刘更生和张云希正在沟通工作流程。(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龙顺成是一家百年老店,“师带徒”是手艺得以延续的宝贵经验。在刘更生心中有一个“1351计划”,即在第6代传承中培养30人的传承梯队、50人的技术骨干、1个代表性传承人。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掌握、发扬龙顺成家具制作的手艺,让自己制作的每一件家具都能成为“传家宝”。

编辑: 王笑蕾

工匠刘更生:榫卯的精髓既在于匠更在于心

今年54岁的刘更生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京作”硬木家具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百年老店龙顺成的第五代传承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