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探索“瓷之源”: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群最早可追溯至商代早期之前

2018-12-14 18:22:00来源:央广网

 

 德清县人民政府带入北京展示的原始瓷器。(故宫博物院文创事业部供图)

  央广网北京12月14日消息(记者 高艺宁)12月12日至13日,由故宫博物院文创事业部、浙江省文物局、德清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瓷之源”十周年纪念活动暨第四届“瓷之源”学术研讨会在故宫宝蕴楼举行。

  记者了解到,本次会议是以近年来“瓷之源”课题组在对浙江省北部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的考古调查取得重大突破的背景下召开的。围绕探寻中国瓷器的起源,与会专家进行了周密的论证与研讨。他们一致认为,以德清为代表的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群最早可到商代早期甚至更早。

  与会专家告诉记者,这一时期的窑址无论是产品的胎、釉、成型技术,还是窑炉的装烧工艺,既有成熟性,又有原始性,具有瓷器早期形态的特征,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始”瓷,为探索瓷器起源和中国瓷器发展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据了解,“瓷之源”课题组是以东苕溪流域先秦主要是夏商时期原始瓷窑址群为研究对象,探索原始瓷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过程,以考古研究结合科学测试为手段进行原始瓷编年、物相分析、制作工艺等研究。经过几年运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瓷器的起源及其制瓷技术的演进方面,专家认为,从商代开始,经过西周与春秋时期的发展,东苕溪流域原始瓷窑址在战国时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其制瓷技术虽然有短暂的反复,但总趋势是不断提高发展,原始瓷制瓷技术的发展与成熟过程,也是中国早期瓷器的发展与成熟的过程,是探索中国瓷器早期发展历史的重要内容。

  “先秦时期的原始瓷制瓷技术发展到战国时期,达到了一个顶峰。然而鼎盛时期的原始瓷并没有直接演变成成熟青瓷,而是在战国中晚期随着越国的式微而迅速走向衰落。”专家们认为,从原始瓷的衰落到东汉晚期成熟青瓷的出现之间有一个漫长的“空白期”,而探索这一段“空白期”的窑业发展状况,对于探索原始瓷与成熟青瓷的转承,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此外,使用原始瓷礼器而非青铜器随葬是越文化墓葬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原始瓷在越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作为瓷器的早期形态,与陶器有着重大的区别,它的发明和利用,不仅是一种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同时可能也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专家认为,原始瓷器还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器型还是纹饰,均与中原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并且越到后来这种联系越明显,战国时期的许多器物不仅是造型和纹饰,而且其组合上直接仿自中原的青铜器。

  通过此次学术研讨,专家们建议,德清境内有众多原始瓷窑址群、一定数量的东汉窑址,是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德清县人民政府应该以国保单位德清原始瓷窑址群为主要依托,建设德清瓷之源考古遗址公园,做好相关保护、展示和利用工作,确立德清在中国瓷器起源研究中的特殊重要地位,进一步打响“瓷之源”品牌。

编辑: 李江雪

探索“瓷之源”: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群最早可追溯至商代早期之前

12月12日至13日,由故宫博物院文创事业部、浙江省文物局、德清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瓷之源”十周年纪念活动暨第四届“瓷之源”学术研讨会在故宫宝蕴楼举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