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一针串起千条线” 上海基层党建让市民美好生活“加速”

2018-12-12 21:2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12月12日消息(记者王晶)超大城市如何解决社区治理难题?基层党建该如何发挥作用?

  从“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到浦江两岸干净的滨江岸线,再至满是生活气息的普通居民区,上海基层党建正在多样空间内,让市民的美好生活“加速”:“党建+拆违”模式,让“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老城厢旧貌换新颜;过往脏乱差的小区,如今实现居民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建在楼宇上的党支部,则成了白领青年的“解忧杂货铺”……实际上,在上海,类似于这样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案例,不胜枚举。

  “上海始终把加强城市基层党建作为贯穿社会治理的一条红线,把绣花一样精准精细的工作要求落实到基层党建的各个层面。”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副局长、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综合党委书记薛英平说道。

   黄浦区小东门街道党员、“上海工匠”方明祥,正在为居民修理家电。(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上海最贵“金领驿站” 为陆家嘴白领解忧

  提起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很多人都会想起“高大上”一词:上海中心、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三栋超级楼宇笔直鹤立,高学历、高收入白领们在写字楼之间脚步匆忙……

  然而,在这里,快节奏中却有着“接地气”的暖意。记者步入上海中心22层的金领驿站看到,读书角、健身点、会议场所等“标配”一个不少。这里,不仅是党建阵地,也成为白领们交流咖啡、插画、摄影、棋艺的社交平台。

  “在陆家嘴金融机构上班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知乎上类似的提问往往引来一串“自嘲”:交通不便,午餐昂贵,交际圈小,生活单调……陆家嘴金融城的党建,就是从解决白领最烦心的痛点做起。

  比如,青年白领觉得陆家嘴区域吃午饭太贵,党组织便协调场地等,在每栋办公楼都建起了白领餐厅,每顿午餐能在25元到30元间解决;白领从陆家嘴地铁站走到办公楼,有时要走上1公里,党组织就协调开通了6条短驳线路共计38辆金融城巴士,每天绕城接送……

  

    金领驿站,不仅是党建阵地,也成为白领们交流咖啡、插画、摄影、棋艺的社交平台。(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但由于人群密集、组织分散,曾一度让这里的党建工作遭遇种种难题 ——“‘口袋党员’现象突出,党建阵地严重缺乏。”薛英平回忆,上世纪90年代末,浦东新区开始探索楼宇党建模式,通过将“支部建在楼宇上”,成功开启楼宇党建1.0模式。

  此后,通过不断发展改进,这个“建在楼宇上的支部”便成了陆家嘴白领青年的“解忧杂货铺”。白领工作繁忙,感冒等小毛病没工夫去医院开药,党组织协调建起了金领驿站配药点;白领孩子暑假没处去,金领驿站又开设了亲子暑托班项目,帮白领带娃……

  “传统的党建模式与现在青年白领的需求无法有效对接,需要一个新的、青年人易接受的新载体。”薛英平说道,直到如今,在陆家嘴金融城的252幢商办楼宇里分布的10个片区和30个党建站点,覆盖区域内逾20万白领人群,已成为金融城响亮的“招牌”。

  党建穿“红线” 这个小区95%住户主动垃圾分类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而党建引领,是社会治理创新贯穿始终的一根“红线”。

  “以前,我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从居民扔的湿垃圾中,拣出可回收的干垃圾。现在,只要粗略检查就可以了,180户居民已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长宁区虹桥街道爱建小区中华别墅区的一位保洁员说。

  如今,在长宁区虹桥街道爱建居民区,记者看到,门口整齐地放置着四个不同颜色的垃圾箱,分别盛放可回收物、湿垃圾、大件干垃圾等。旁边的墙壁上是社区居民手绘的垃圾分类指示图。

  但这并不是“摆摆样子”,在党建引领下,居委、业委、物业“三驾马车”齐心协力,垃圾分类这件“小事”成为撬动社区治理的支点。爱建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秀说,如今,小区95%住户都做到了定时、定点、分类、减量处理垃圾。

  

    中华别墅小区垃圾库房墙上,居委会请第三方机构绘制了垃圾循环流程、每天分批清运的时间。(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变化发生自去年8月,该小区正式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许多居民却不知手上的垃圾应该分别往哪里扔。爱建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秀意识到,居民区对垃圾分类值班志愿者的需求迫在眉睫。于是,带领居民区党总支先从党员居民着手,发传单、挨家挨户耐心指导等方式一个没落下。

  “有的居民提着一袋粽叶打算直接扔进干垃圾桶,他们就耐心向对方解释”“光靠退休‘老面孔’动员并不够,他们还空口婆心鼓励年轻白领参与其中……”今年近70岁的小区居民张海婴说,党建引领且动员全员参与垃圾分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居委会一边推进垃圾分类,一边还在推动另一件事:将小区活动室屋顶改造成“一平米”菜园,实施党员志愿者包干管理,收集餐前垃圾制作酵素肥料,用于菜园施肥,蔬果成熟后给小区孤老、高龄老人送爱心菜,“这样就能让居民感受到垃圾分类资源再生循环的过程”。厨余垃圾变成酵素做了肥料后,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垃圾减量。

  徐秀告诉记者,垃圾分类,改变生态只是第一个功能,同时也是“垃圾分类+”党建、帮困、志愿、环保的很好融合。

  “党建+拆违”老城厢华丽转身旧貌换新颜

  过去提到上海弄堂,很多人会想到这样一幅画面:一幢紧一幢、一家紧挨一家的建筑。各类违章搭建的店铺简屋不仅占据了人行道,还将车道“排挤”得连自行车都难以顺利通过……至今仍住在上海市黄浦区小东门的老城厢张奶奶向记者回忆:“过去这里楼上是违建群租、楼下是马路菜场,抬头看不见天空,只有电线、雨棚、遮阳篷……”

  老城厢,上海历史的发源地。但在上海破茧成蝶后,老城厢却面临基础设施落后等种种挑战。

  小东门街道是典型的上海老城厢,距离豫园步行5分钟,与绝佳的地理位置共存的是恶劣的生活起居环境。

  这里的老旧房屋存量较大,许多房屋缺少厨卫设施,小区很多设施也年久失修,道路坑洼、电线网线凌乱如麻。居民生活质量不高,迫切渴望改善居住环境。

  然而,治理这里的环境问题难度着实不小。小东门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党支委书记周臣告诉记者,2015年,上海市启动“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从2016年开始将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矛盾最突出的黄浦区小东门老城厢区域作为市级重点整治区域和治顽症、补短板的突破口,开始探索推行“党建+拆违”模式。

  如今,记者走在小东门街道,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场景:不见了过去的脏乱差,取而代之的是街道干净整洁,许多老人们房前屋后纳凉聊天不时传来笑声,居民的生活品质大大提升。

  

    小东门街道“邻家屋里厢”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图片源于新华网)

  而“邻家屋里厢”东街家庭生活服务站的建立,也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一份温暖。

  为了解决居民生活困难,小东门街道还设立了“邻家屋里厢”东街家庭生活服务站,这里全年无休,沐浴、厨房、卫生间、活动室等服务设施全天候开放,解决百姓后顾之忧。居民可以享受到无偿、微偿的公共服务,所有设施向80岁以上老人免费开放。

  “老人在公共浴室、公共厨房附近聊天的感觉,就像回到了过去。不仅满足了他们的生活需求,还给他们创造了一个社交场所。”这里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自运营以来,“邻家屋里厢”一楼和二楼已经服务居民9万多人次。居民可以根据各自需求和家庭实际情况,到所居住的居委会进行实名登记后,领取并开通乐惠卡后,便能享受到无偿、微偿的公共服务,所有设施向80岁以上老人免费开放。

编辑: 吴海波

“一针串起千条线” 上海基层党建让市民美好生活“加速”

“上海始终把加强城市基层党建作为贯穿社会治理的一条红线,把绣花一样精准精细的工作要求落实到基层党建的各个层面。”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副局长、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综合党委书记薛英平说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