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工会十七大代表许启金的“带电”人生:35年零差错,高压塔上“搞发明”

2018-10-25 12:4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025日消息(记者王晶)“干线路不是向外人想象的那样,简单地修修补补。如果倒杆了、瓷瓶炸了再去修,可就出大事故了,要当好‘线路医生’,就得有技术。”昨天(24日)中午,在工会十七大安徽代表团驻地,记者眼前的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宿州供电公司输电带电作业班副班长许启金,正低头摆弄着眼前茶几上摆放的四件自制辅助工具,这是他特意从老家车间带来的“宝贝”,加起来足足有近10斤重。

  许启金话很少,有着黝黑的皮肤,一双粗粗大大的手,是一个再典型不过的基层普通工人形象。

  如不是旁人引荐,一时间很难把他和“技能专家”、“高中文凭执教大学”等这些字眼、标签联系起来。

  他在大学课堂上毫不怯场,因为他手握“绝活”:作为一名普通输电线路工人,他有着多项科技发明、获得过诸多荣誉:他创新采用了张力法更换导线、角钢接腿法抢修线路杆塔主持完成的课题获得过全国“舜杰杯”QC成果发布一等奖;他还带领团队搞发明创造,包括他个人的7项技术成果在内,共获得43项国家专利;还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会议间隙,工会十七大代表、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宿州供电公司输电带电作业班副班长许启金在安徽团驻地,接受央广记者专访(摄 央广网记者王晶)

  脱下熟悉的蓝色工装,换上正式的黑色西服、打上领带,许启金坐在驻地房间内接受记者采访时,有些局促。显然,他并不适应这样的“关注”。

  “这是输电线路角钢吊点卡具、软梯作业防高坠自锁器,别看工具小,但在使用中能保障作业人员安全......”摸起这些工具,许启金这才逐渐找到了“熟悉感”,慢慢对记者放下了“戒备”,这几日有媒体来访听他讲“状元工匠”的故事时,他一定会从这几个小物件讲起。但工具的专业术语复杂难懂,记者听得一头雾水,可他讲起来却津津有味。

  内行人知道,电力线路检修工是电力行业中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工种,今年53岁的许启金从事高压输电线路维护工作已有30多年。从一个“门外汉”成为如今被同行争相“追赶”学习的劳动楷模,许启金的工匠养成之路并不易。

  

  许启金在勘察宿州电网输电线路(受访者供图

  “嫁人不嫁外线郎”是上世纪80年代对线路工的评价。1983年,许启金高中毕业,看到供电系统的招聘,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名参加了考试。没想到,从此便与“线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线路工作看似简单,一基杆塔四根线,实际却又很复杂,每天爬上爬下,碰上恶劣天气更加不安全。70米杆塔,有20多层楼那么高,既不像爬楼梯,更不像坐电梯那么舒服,要体能好、技术好才行。”那时的许启金必须要在杆塔上检修作业几个小时,“塔材冬天摸起来像冰块,夏天摸起来像火炭。”

  但这仅仅是许启金在高压塔上工作的“冰山一角”。

  他干过的最细致的活,是在高空擦拭绝缘子。200611月下旬,他在1220千伏线路上连续四天清扫绝缘子。“那几天特别冷,一个人站在野外冻得发抖,但必须要爬上40多米的杆塔,系上安全带悬在空中,坚持七、八个小时。”他要用毛巾把一片片脏污的绝缘子擦干净,特别是狭小的凹槽内,积存的污垢只能用手指一点一点地抠除。“手指都抠破了,钻心地疼。”但他仍咬牙坚持,把那些绝缘子擦得像家里碟子那样干干净净。

  “除了能吃苦外,要想把这样一项极具危险性的工作干好,还必须要有一套真本领。”

  熟悉许启金的人都知道,他唯一的爱好就是学习、钻研。上世纪90年代,工人一个月只有几十块钱工资,他却省吃俭用,前前后后买了近万元的书籍;而在之后的15年里,许启金还写了上万张小纸条,用了300多支铅笔做业务笔记,上班或外出时,兜内总是装上小纸条,一有空就掏出来看......就这样,坚持了将近20年,“前前后后积攒下来差不多有六、七万张‘小纸条’。”

  方松和许启金一起招工进单位,一起搭伴干活,“那时电线杆的坑都是人工用铁锹挖,午饭也在干活的现场吃,吃完饭,我们都休息,只有许启金在看书。”

  方松觉得,正是这些积累,垒起了许启金电力专业知识的高度,夯实了以后搞创新的基础。

  

  许启金在高压线上来回往返,补修电路(受访者供图)

  随着新线路不断更换,新杆塔越来越高,老许和工友们发现依靠现有工器具,不仅操作繁重,而且人身安全也存在危险。2011年,一个小徒弟和我说,在软梯上作业时,如果腿发软、脚踩滑,会发生高空坠落事故。许启金联想到在之前的作业中,的确发生过坠落事故便萌发了改进作业工具,减轻作业强度的念头一定要研制出一种能有效防止高空坠落的工具,避免事故的发生。

  从那时起,许启金每天都在琢磨,如果在发生坠落的瞬间,有个制动装置将安全绳锁死,就能达到防坠落的目的。很快便在电脑上设计图纸、进行理论验证、在自家阳台上加工模型……经过一年多反复的改进,终于研制出防高空坠落自锁器,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但这些,在人称“状元技工”许启金的“传奇”中,仅仅只是小插曲。

  35年来,他参加带电作业730余次,处理各类缺陷3100余个,解决输电线路各种技术难题60多项;由他组织完成的带电作业任务,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实现了零差错。

  在家里,用他妻子的话说,丈夫是个连油瓶倒了都不知道扶的人,“他的心里只有专业”,半夜不睡是常事。数年前,妻子受不了他夜里的“折腾”和香烟,就一直与他“分居”了。

  去过许启金家的人都知道,他家的阳台就是一个小小的加工车间,里面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器具,许启金搞发明创造的构想很多都是在这里完成的。“现在单位给我在‘启金工作室’里配上了操作间,我和徒弟们基本都在这里搞研究、做实验。”

  如今年过半百,许启金前四十年的人生几乎在高压线上的来回穿梭中度过;而后几十年,他的重心逐渐转移,但也并未离开专业,“我要将手艺传承下去”,2011年初,宿州供电公司成立“启金工作室”,一批80后爱好技术发明的工人都聚集在启金工作室。许启金把自己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掌握的技能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

  今年,许启金又给自己定了一个新的任务,就是将宿州电网的杆塔图像3D化,“为了我们能更直观地了解线路杆塔,师傅50多岁了还在学习Visio3DStudioMax等软件。”许启金的徒弟廖志斌说。

  

  许启金向徒弟们介绍工具的使用方法。(受访者供图)

  和高压电线打了35年的交道,许启金围绕难题搞创新的钻劲儿从没有松懈过。当普通工人、全国劳动模范时如此,而20177月,许启金又有了一个新身份——安徽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他的钻劲儿更大了。

  在安徽省总工会,他的具体分工是协助劳动技能竞赛、技能培训等工作。在组织活动中,他发现传统的师傅带徒弟,这种形式有亲情感、手把手传授示范性强,可以让年轻人学技术减少摸索时间,少走弯路。

  但师傅在人才培养方面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和荣誉。于是,许启金向安徽省总工会提出要选树一批带徒名师,通过名师带高徒的方式,更好的发挥传承、辐射作用,助推提升职工技能。而这个建议,被写入了安徽省工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安徽省每年选树100名带徒名师。

  “初从业,始于敬;诚拜师,学本领;勤伏案,书有径;再登高,树远景。”工作之余,许启金喜欢写写诗,抒发感受。他将这句话写在了工作笔记上激励自己,也蕴藏着新的希望。采访快结束时,许启金告诉记者,目前,输电线路运维从发现设备缺陷和消缺还都靠人工,作为启金工作室负责人,他要带头做好输电线路运维专业的创新工作,带领大家向智能化巡检方向迈进。

编辑: 孙丁玲

工会十七大代表许启金的“带电”人生:35年零差错,高压塔上“搞发明”

昨天(24日)中午,在工会十七大安徽代表团驻地,记者眼前的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宿州供电公司输电带电作业班副班长许启金,正低头摆弄着眼前茶几上摆放的四件自制辅助工具,这是他特意从老家车间带来的“宝贝”,加起来足足有近10斤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