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记者手记:雪域高原的幸福美丽新时代

2018-05-23 15:3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23日消息(记者刘一荻)这个地方让人心向往之,它有着圣洁的雪山和澄清的湖泊。这个地方又让人心生敬畏,它的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高原反应让人呼吸困难,灼热的日光让人眯着眼睛。这是雪域高原——西藏。

  

  西藏景色 央广网记者刘一荻摄 

  2018年5月6日至15日,“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网络主题活动首站西藏行正式启动。18家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记者兵分两路,奔赴山南市和阿里地区,近距离体验、采访、报道新时期的幸福美丽新西藏。我随着“采访大军”,来到了藏文化的发源地——西藏自治区山南市。

  

  山南市景色壮美 央广网记者刘一荻摄 

  那些夜晚难以入眠。5月7日凌晨3点,这是到拉萨的第一个晚上,也是我和高原反应正式开始“厮杀”的第一个晚上。氧气罐、热水杯、厚被子,这些都是必备用品。我靠着两个枕头,瘫在床上,感觉我的身体一点点被掏空,胃里被人塞了一团棉花,脑袋被人拿铁锹扇过一样昏沉。由于空气稀薄,我的睡眠变得似乎可有可无,伴随着咳嗽,我几乎是在“清醒”、“意识模糊”、“做梦”这三个状态中徘徊。而这样的状态持续了近4天。

  我向来自诩身强体壮,无论走到哪里需要被照顾的人一定不是我。然而从来到西藏后,还没有痊愈的感冒和严重的高原反应开始“作祟”,我成了采访团的“重点保护对象”。几乎每一天,我都能听到领队和所有成员的关怀:“好点了吗?”“昨天睡了几个小时?”幸运的是,我的身体在大家的关心和宽慰中逐渐恢复。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吸氧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那条天路。玉麦乡,高山环绕、峡谷众多,从乡里到隆子县城需要徒步走上3天。我们从山南市出发,经过6小时的颠簸和困顿,终于在天黑之前来到了玉麦。环境艰苦,乡里的百姓一一搬走,最少时只有父亲桑杰曲巴和央宗、卓嘎姐妹共三人,是名副其实的“三人乡”。 在对姐妹二人的采访中,我收获了无数的感动。“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口号,践行在两姐妹数十年如一日的放牧守边中。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看着她们被晒得黝黑的面庞、粗糙的大手、清澈的双眼,我明白了,支撑着他们坚守在高原、坚守在祖国的偏僻一隅的,除了这片难离的故土,还有对祖国最深的眷恋。

  

  从山南市前往玉麦乡的道路正在建设中

  “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今年十月份玉麦小康村就要建成了,路也修好了,还要再异地扶贫搬迁过来40多户,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和我聊起未来的新生活时,玉麦乡唯一的邮递员白马江才一直平静的脸上绽放出了笑容。

  

  邮递员白马江才 央广网记者刘一荻摄 

  进藏工作,很多家庭都面临着两地分居的“窘境”, “藏二代”干部李佳更是面临着一家四口四地分居的“挑战”。

  “苦吗?”我问他。

  “刚开始也觉得苦,不通路不通电,但是看到老百姓的日子比我还苦,就留下来了”,我从李佳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中窥探到了曾经当地百姓生活的艰辛,却也让我对李佳、对所有和他一样为西藏人民脱贫致富默默付出的人们更多了几分敬意。今夕的对比李佳看在眼里,现在边境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新房子住得舒服,旅游饭吃得喷香,他发自内心的笑容挂在脸上,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记者。

  

  李佳向记者介绍合作社正在赶制的新茶 央广网记者刘一荻摄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较为艰苦的采访,初上高原的严重身体不适、和藏族同胞交流上的语言障碍、颠簸且超长时间的赶路……但于我而言又是值得永久纪念的。在艰苦的环境中,我看到了那些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者、放牧守边的普通人、驻村扶贫干部在自己的岗位上挥洒着汗水和热血,那些为了中国的幸福美丽新边疆而努力奋斗的身影将会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现如今,西藏小康村人民的幸福生活 央广网记者刘一荻摄 

编辑: 巩盼东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记者手记:雪域高原的幸福美丽新时代

这个地方让人心向往之,它有着圣洁的雪山和澄清的湖泊。这个地方又让人心生敬畏,它的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高原反应让人呼吸困难,灼热的日光让人眯着眼睛。这是雪域高原——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