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最后一公里控烟路:志愿者都有本“控烟秘笈”

2018-02-09 10:2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2月9日消息(记者 孙冰洁)2017年5月,河南医生杨欢在小区电梯内劝阻一名吸烟老人时发生争执,随后老人突发心脏病去世。

  今年1月,“医生劝阻吸烟致死”改判无责,在几乎赢得舆论一边倒的支持时;北京朝阳曝出一女士在劝阻吸烟者时被强烈强烈阻挠。一时间,敢不敢、要不要劝阻吸烟者再度成为摆在公众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北京,有15000名控烟志愿者,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还不到6岁。每天他们都要随时准备与分布在北京的400万名烟民斗智斗勇,被阻挠几乎是家常便饭,而他们也从中摸索出了自己的应对“秘笈”。

  “一层捡到20根烟头”

  通州控烟志愿者分队队长陆超随身携带的包里有固定的三件套:一沓控烟宣传彩页、几个巴掌大小的灭烟袋以及一个印有控烟标识的蓝马甲。

  每周三是控烟志愿者们固定的活动时间。这天下午,记者跟随控烟者们来到通州妇幼保健院,按照规定,妇婴诊区无论室内室外,都不允许有人吸烟。在医院的门诊大厅和就诊区巡视了一圈后,记者和志愿者们没发现吸烟者。“现在大厅内很少有人吸烟,一般都躲到楼梯间了。”陆超说。

  半个小时后,志愿者王玉兰发现了一名在儿科门诊外吸烟的男子,径直走到他面前, “您好,这里是无烟区,您能不能稍微忍一忍,把烟灭了。”熟练又不失礼貌,说完随手递上一个海绵包装的灭烟袋。男子愣了一下,接过灭烟盒,掐灭了烟头。

  “医院还算控烟做得比较好的,最难搞的是一些写字楼和餐馆。”王玉兰告诉记者。

  

志愿者在通州妇幼保健院控烟 记者孙冰洁 摄

  每一周,北京控烟协会都会对接到投诉的违反控烟条例场所予以曝光。最近一期的曝光是1月22日至28日,被投诉场所共270个,排在前三位的是办公场所(115件)、餐厅(101件)、网吧(16件)。这与北京控烟协会刚公布的2017年度控烟报告基本相符,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会长张建枢介绍,控烟条例实施近三年来,写字楼、餐馆和KTV是被投诉最多的场所。

  朝外SOHO是最常接到投诉的写字楼,也是朝阳志愿者李华最常出入的区域。

  从内部来看,几乎每层楼墙壁上,都张贴着禁止吸烟的告示,楼内的办公室里几乎没人抽烟。但记者随志愿者探访发现,楼梯间里的情况则大不相同,在高层的楼梯间,几乎每一层都能找到烟头。只要走进来,就能闻到一股浓烈的烟草味。楼梯间的窗户紧闭,烟味久久不散。最多的一次,李华在某楼层楼梯间和男厕所内一下捡到了近20根烟头。

  “写字楼里的抽烟者基本都在楼梯间,物业不愿意增加控烟成本,而且碍于情面也不愿意过多干涉。”捡起一根烟头,放进随身携带的垃圾袋,李华对记者说。

  直接与吸烟者正面交锋的人物,就落到了大多数志愿者的头上。

  劝烟被打致小指骨折

  67岁的王玉兰是目前北京控烟团队中年纪最大的志愿者,在担任控烟志愿者的两年里,她最大的感触是“脸皮要厚”。“碰钉子是常有的事,你想熟人都不一定听劝,别说是陌生人。”

  李华在2015年北京开始招募控烟者时加入,3年内他在劝烟过程中最大的一次冲突,发生在2016年。当时,李华正和另外一名志愿者在财富中心劝阻吸烟者,不料对方被激怒,“一下动了手,我们当时都没反应过来。”李华当场被打至小指骨折。最后由警方介入,打人者所在公司对李华进行了赔偿,此事才算了结。

  

大小志愿者在捡烟头 志愿者供图

  类似的例子陆超能对记者举出好几个,她清楚地记得2016年12月5号这一天,她和两位志愿者进入朝阳与通州交界处的一家餐馆时,碰上几名正在吸烟的顾客,陆超先是找到餐馆经营者,要求其出面劝阻,但并没有什么效果;随后,陆超和几名队友亲自上前劝阻吸烟者灭烟,对方拒不同意,并动手推倒了其中一名志愿者。“我们当时是报了警,但是因为没有人员受伤,最后也没有赔偿。”

  还有一次,陆超在通州万达广场内劝阻吸烟者,现场拍照时,态度强硬的前台带了三四个保安堵在她面前,要求没收其手机删除照片。“我们只有三个人,也不能强行闯出去。”陆超只能妥协由物业查验了手机,才安全离开。

  “是有些憋屈,但是也没有别的办法,因为我们只是志愿者,没有执法权。”在谈及这件事时,仍能感觉到陆超的愤懑。

  遭遇阻挠也让一些志愿者产生了消极心理,陆超告诉记者,通州控烟志愿者目前注册人员有300人,实际日常活跃人数大概不足百人,曾有一位志愿者在一次现场劝阻中,因为过程中与酒店工作人员发生冲突,被推搡,让他觉得很不光彩,此后,这位志愿者再也没出现过。

  经历了初创时的摸索后,一些志愿者团队总结经验,开始与有执法权的卫生监督所合作。一旦劝烟遇阻,志愿者便直接向卫生监督所投诉,由监督所出面干预,根据情况,对餐馆处以两千到一万元的罚款。“这让我们控烟时有了底气,也避免了很多冲突。”

  与吸烟者“斗智斗勇”

  北京现有控烟志愿者中,很多人再加入前本人或家人都有吸烟史,这是他们加入控烟阵营的初衷。

  李华就是其中一员,被打事件后李华没有继续控烟的念头,他告诉记者,自己还会继续做下去,目的是想让更多人体会戒烟的好处。

  在他的朋友圈里,转发最多的一条是一则“如何巧妙的劝阻吸烟者”的帖子。

  李华告诉记者,几年磨合下来,志愿者们也逐渐摸索出了各自的一套控烟“秘笈”。

  在时间选择上,如今陆超到现场劝烟时会尽量选择避开饭点。早上11点之前或者下午三四点左右去查餐馆。如果这个时候地上有烟头,我们就肯定会推断这有(吸烟者)。”这种情况的弊端是无法在潜在的高峰期发现更多的吸烟者,但陆超告诉记者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此外,在人员安排上,每次“入户”时,每组必须要保证有一名男志愿者,或者和别的志愿团队联合,反正我们尽量‘曲线作战’,实在不行就少说话,递个灭烟盒,从行为上提醒对方别在这吸烟,

  为了避免尴尬,志愿者们还想了不少点子。彭丹和刘洋(化名)在每次巡视时,都会提一个袋子,里面是提前采购的一些糖果、山楂卷之类的。“即便态度再和蔼亲切,上前劝阻陌生人掐掉香烟,还是需求勇气和技巧的。”

  

笑笑在控烟 志愿者供图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让更多的孩子加入。当天跟随记者和志愿者们前往医院控烟的志愿者中,有一名年纪最小的志愿者,6岁的笑笑。从四岁起就笑笑就跟着志愿者母亲从事控烟宣传。“我舅舅和我爸爸都吸烟,吸烟有害健康,我不喜欢。”说起控烟,笑笑能脱口背出吸烟的一连串危害。

  “刚开始孩子只是跟着父母来,但后来我们发现孩子劝阻可能比我们更有效,大人也会有所顾忌,我们的工作也好开展。”陆超告诉记者。

  但志愿者们也承认所谓的“智斗”,有时会让一些公共意识较低 的烟民更加有恃无恐、气焰嚣张。北京控烟协会会长张建枢认为,最近朝阳女子拍视频劝烟的例子,给较真的劝烟者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同时也指出应有相关的法律和有关部门的监管者给这些人撑腰。“这个社会不应让“较真者”变得聪明和圆滑,而应当让更多人敢于较真。也不应让“较真者”陷入孤立无援的窘迫局面,而是让‘较真’成为公共意识的一部分。”

  2016年相比,李华觉得2017年的情况正在逐渐好转,这一年因为与有关执法部门配合行动,团队基本上没有与吸烟者发生肢体冲突,一年来新增了一百多名志愿者,每周固定巡查时的人数也在上升。

  《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已实施近三年。在条例实施之初的2015年,北京市各类场所控烟总合格率仅为77%。2017年底,这个数字已达到95%。

  与此同时,首都控烟志愿者增加至15000人,全年共协助处理投诉案例4547件,总服务工时77009小时。

  长期从事志愿者,陆超觉得自己最受鼓励的时刻,是偶尔会有朋友在餐馆吃饭时看到禁烟标识,会拍照发给她。“说一定是我们贴的,因为我们那个标识跟普通的标识不一样,我就觉得还挺感动的。” 

编辑: 王丹蕾

最后一公里控烟路:志愿者都有本“控烟秘笈”

2017年5月,河南医生杨欢在小区电梯内劝阻一名吸烟老人时发生争执,随后老人突发心脏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