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习近平的改革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要有新开拓 要上新水平

2017-07-29 13:5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7月29日消息(记者 高艺宁 张佳琪)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至今已走过30多年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出台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方案,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在近期播出的《将改革进行到底》大型政论片中,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思考改革、部署改革、亲力亲为推动改革的珍贵画面。

  改革如何促发展?如何激发改革动力?如何将改革成果落到实处……央广记者特邀各界专家学者,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脉中国改革之路。

    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把创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2014年11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演讲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这是世界各国达成的共识,并成为政府公务政策最主要的着力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丁一凡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促进技术创新,但若现行的行政管理体系、组织方式等不利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或将因此大大受限。

  丁一凡表示,改革是以制度创新的角度促进技术创新,改掉不利于技术创新萌芽和发展的行政法规和组织方法。然而,对于如今一些固有利益集团来说,目前情况可能是有利的,对创新缺乏热情。只有通过改革,逼其创新,新技术、新业态才会出现并得到发展。

  如何更好的发动创新引擎?在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看来,首先要进行知识产权改革和保护,规避创新风险,并以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动力。同时,要有合理、完善的金融体制,形成完整的融资链。“良好的科技创新软环境也是激励创新的关键因素。”周天勇表示,国家应通过激励措施,把人才和技术项目留住。他还特别提到,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尤其需要注重“最后一公里”的落实,将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我们要顺应大势、结合国情,正确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我们要讲求效率、注重公平,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领导者应有的担当,更是各国人民对我们的期待。

    ——2017年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关于全球化的好处,中国自身的经历应该是最有说服力的。我们选择了开放,选择了主动融入,最终结果证明了,我们学会了游泳,我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获得了成长。”

  财政部国际财经中心主任周强武向记者介绍,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推动者,也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累计吸引外资超过1.7万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超过1.2万亿美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除了做好自己的事情,我们还筹建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动建立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都是希望和相关国家一道,本着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初衷,共同推动区域和全球经济包容性增长,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

  在今年5月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明确指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一带一路”建设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是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一带一路’倡议,正是这个时代的大格局、大智慧。”周强武认为,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增长和发展压力不断加大,区域和全球性问题此起彼伏的今天,“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将为区域和世界经济增长注入动力,为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指明方向,为充满“不确定”的世界经济带来“确定”的正能量。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不断强调这个被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的重大判断。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袁方成对此认为,从革命战争年代的豆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都充分表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立、发展和完善民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家失去民心,必然会动摇根基。”袁方成表示,古今中外的实践表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只有从民主制度、民主形式、民主领域等方面扩大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而从治理现代化的角度看,民主是执政的根基,也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民主政治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扎实推进,更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 

    要懂得“100-1=0”的道理。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九十九个公平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执法司法中万分之一的失误,对当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伤害。

    ——2014年1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从统计结果看,我国每年冤假错案率很低。但哪怕1%的冤假错案率,对于案件当事人来说,都会变成100%。”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副院长王四新告诉记者,习总书记所提出的“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即是要求把公平正义做到极致,做到每一个人都不拉下,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法律公正的处理。

  王四新认为,解决好冤假错案,即是要解决每一个案件里的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问题。若案件当事人没有受到公平对待,便会摧残其对司法的信心,影响其对执政党执政基础的看法。

  改革的目的是一切为了造福人民,司法体制改革是造福人民的重要手段之一。维护司法正义就是维护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这是人民群众切实利益所需。“司法若存在不公正,就无法获得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要使百姓在司法领域拥有获得感,必须处理好每一个案件,这是基本的前提,不允许有任何冤假错案出现,也不允许有任何漏洞存在。”王四新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

    ——2013年8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予敏表示,精神文化的追求、文化价值的认同和实现对人来说非常重要,人民群众需要一种获得感、幸福感。然而,价值观的错位和偏失导致欲望畸形和膨胀,也会导致社会、文化的扭曲。要实现全面小康,就要满足人们对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的需求。

  “在文化上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全面小康,仅仅追求GDP的增长是不够的。”吴予敏说,全面小康的实现,需要追求精神和文化的繁荣创新,需要有核心价值观,作为发展的轴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特色。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

  吴予敏表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民族意志,正如总书记所说,“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中国的文化不是依附性的,中国从国情、历史、现在的制度和内生的文化创造力都表明,中国的文化带有主轴性,不可能成为依附性的文化。主体性的、创造性的文化才是中国文化的宿命,同时中国应该建立文化自信。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2017年5月26日,中央政治局以“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主题进行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

  在北京大学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商务部贸易与环境专家组成员张海滨看来,环境发展是超越国界的,是人类社会共同所关切的。从经济发展角度看,绿色、低碳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一个主要趋势,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世界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国际社会包括联合国,高度关注着中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一举一动,绿色发展已成为中国的一张闪亮名片。

  “中国发展到现在,中国人对于美好的环境、精养的环境质量的需求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优良环境将极大提升中国人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是促进中国社会稳定繁荣、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支撑。”张海滨认为,中国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着眼于未来、着眼于长远发展的明智之路。“如果能守住绿水青山,中国经济就有了长远、坚实的保证,中国的综合国力将会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将离我们更近。”

    强军是强国的一个重要战略支撑,也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领导我军开启强军新军新政策,重塑重构使我军体制和结构焕然一新。

    ——2017年7月26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主持第四十二次集体学习

  “习主席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特别是改革强军思想,围绕党的新形势下长期目标,坚定走中国特色改革强军之路,对新的历史阶段上我军的‘胜战之问’作出了有力回答。”在国防大学哲学教研室主任郭凤海看来,习主席改革强军思想,系统回答了我军进行改革的时代依据、有效途径和要达到的战略目标。实现新形势下党的强军目标,是一场中国军队面对未来的重塑之战,也显示了我党我军领导人攻坚克难的坚定意志。

  “军队改革,不仅是在力量、形态上的重塑重建,不是修修补补的局部性转变,还包括深层机制和体制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包括法治建设,确立法治信仰、法治思维和法治工作方式。”郭凤海说,把握习主席的重要指示精神,才能把握军队发展的大局和方向,确保工作改革沿着法治方向全面重塑,迎来并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

    经过四年多努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党风政风明显改善,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管党治党从宽松软到严紧硬,需要经历一个砥砺淬炼的过程。要严字当头,实字托底,步步深入,善作善成。

    ——2017年1月6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在京举行

  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建宁表示,“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是习总书记对反腐的决心和庄严承诺。四年多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党内的法规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党风党政明显改善,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意识正在完善。这也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我党反腐败,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信心。

  郭建宁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我党坚定不移反腐败的思考,是值得人民拥护的,也是得民心的。警钟长鸣,“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要坚持“不忘初心”,在反腐败斗争时,不忘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自我革新,让理想信念防线、纪律规矩防线、法治防线组成的三大防线永驻党员心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民生改善是最大的政治。”袁方成表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改革目标,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既夯实了民众的生存权、拓展了民众的发展权,又提高了民众生活的幸福感、增强了民众的获得感。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紧紧围绕“时代之问”这一关键命题,大力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提升军队建设和推进党的自我革新。

  “改革永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袁方成说,全面深化改革的五年,也是砥砺奋进的五年,全方位、多领域的改革,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的获得感。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纵深阶段,许多新的挑战、艰巨任务仍然需要通过改革予以解决,这势必要求以强有力的担当和定力,不断践行改革之路。

编辑: 李江雪
关键词: 习近平;改革

习近平的改革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要有新开拓 要上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