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国经济攻坚十问 | 近800万高校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吗?

2017-03-10 11:2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10日消息(记者 王晓蕾)“我是春节后开始找工作的,感觉起步已经晚了,我们班其他同学早就开始行动了”,今年读国内普通本科大学大四的张同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公司的实习生岗位都很难进得去。

  小张的紧迫感并不是没有根据。

  几年前,当毕业生人数达到600万人时,很多人就曾说已经达到了“史上最难就业季”,而这个“最难”在这几年间一直在被刷新。

  今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在京开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我国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到79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应该完善就业政策,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福祉,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庞大的新增高校毕业生数量,加上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下行趋势,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了此次两会摆在代表委员面前的热点话题。立足现在,近800万高校毕业生,都能够顺利地找到工作吗?放眼未来,又该如何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把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

  就业!解决近八百万高校毕业生难么?

  “我们有信心能够完成1100万人以上的就业任务”,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3月8日的部长通道上表示,城镇需要安排新增就业人员超过1500万。除了高校毕业生是795万,同时农村转移劳动力大约有300多万,也需要在城镇预留一些就业空间。

  承载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是大中小型企业,而企业的运营情况又直接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挂钩。中国是一个有将近14亿人口的大国,就业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没有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要解决新增工作岗位是很困难的。

  3月 6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按照以往经验,现在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体可以创造新增就业岗位170万人左右。所以,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保持6.5%左右确有必要,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还要争取更好的结果。

  高校!象牙塔教育能否满足社会需求?

  “我们的经济体量这么大,每年消化掉七八百万的高校毕业生应该是问题不大的”,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持乐观态度,但是,他在采访时也同时表示了自己的担忧,从高校自身来说,现在的高校教育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社会发展。首先,企业需要的人才和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的匹配;其次,企业需要的毕业生才能和高校培养的专业能力不能对应。

  “所以,企业并不是不愿意接受高校毕业生,而是我们这些学校没有敞开心扉,开拓自己的胸怀去包容社会。”

  小梁是一名85后企业员工,他的求职路似乎并不“纠结”。当时学习相对冷门的控制化专业的他在大学毕业后直接来到机器人公司新松。他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就很想从事机器人相关领域的工作,所以没有毕业时就来到新松实习,然后就选择留了下来。

  今年1月,北京市教委发布了《2016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报告中显示,2016年就业率最高的本科专业是相对冷门的哲学专业。

  从企业需求人才的角度来说。“现在大学生选择专业,往往是跟风,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是调查研究。今年某几个专业火了,就都去学,导致某些领域堆积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造成困难,而有的企业岗位却空缺很多人”,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驻会副主任高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应该从源头开始解决,保持就业信息的畅通,在学生选择所学领域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

  从高校专业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人大代表、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已经不再是高等教育精英化,而是大众化的时代,所以,高校教育应该低姿态地进入社会,更接地气地与社会建立联系,帮助学生和企业之间搭建桥梁。除了在理论方面传授最前沿的成果,在实践方面,也应该多与相关企业进行互动。

  基层!怎样解决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

  “工作其实不难找,比如我们这些基层社区,就很缺高校毕业生”, 人大代表、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新村街道梨树园社区党支部书记余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实现在岗位不缺,就是这些高校毕业生的思想要转变。

  余梅表示,现在的基层社区工作也需要信息化、现代化的人才,工作也不仅仅是人们印象中解决邻里关系这么简单。“我们社区现在就有大学生,他们刚开始来的时候可能觉得工作枯燥,但是,坚持下来后就发现,在哪里都能发光发热”。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人社厅厅长白金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大学生总是在“温室”、大城市里,对个人成长好处有限。没有基层的历练,会限制一个人对社会、经济以及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和传承。经历基层的摸爬滚打,才能发现价值所在,可以帮助大学生寻找到更多的成才机会。

  两会期间,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发布会上指出,目前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存在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问题。

  一方面,待遇好名气高的大型企业,门庭若市、供不应求;一方面,基层的街道社区等,门可罗雀、无人问津。究其原因,张倩红表示,主要是由于基层单位吸引高校毕业生的条件较差、待遇偏低。很多大学生认为在基层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并且没有一个完善的上升流通渠道,这也让很多毕业生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前景。

  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鼓励引导毕业生到基层“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未来还能“流得动”。《意见》提出根据基层发展需要和财力状况,编制政策和编制标准适当向基层机关事业单位倾斜,为适度扩大招聘高校毕业生创造条件。

  据了解,近年来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基层服务项目,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开展服务。截至2015年底,通过基层服务项目已累计招募高校毕业生145万余人,服务范围涵盖全国2322个县(市、区)。

  创业!自己当老板是否真的高不可攀?

  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双创”一词由此开始走红。如今,这阵创业的浪潮也吹到了高校。

  “我们社区有一个‘陶吧’,当时就是由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毕业生创办的,当初规模很小,没想到现在不仅发展壮大,还招聘员工二三十人,其中很多都是大学生”,余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去年11月底,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强调,应该积极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并提出完善细化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弹性学制管理、保留学籍休学创业等政策。

  虽然在国家不断给予高校创业政策和资金支持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但是创业失败的比率也在攀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学生创业要理性,创业前要对市场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很好的就业机会,门槛也越来越低,但是这其中是有规律和内涵的”,王树国指出,高校毕业生在创业前要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想做什么、怎么样做,不建议急功近利地跟风创业。

编辑: 王文伟
关键词: 经济;毕业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