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庚子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经过举国上下艰苦卓绝的努力,如今我们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进入持久战和常态化阶段。

  大疫之后应有大变。近日,中国百名学者联合发布《新时代文明工程倡议书》,呼吁开展新时代文明工程——“餐桌革命 公筷行动”,推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为中华美食创造新的餐桌文明,为拥有一个美好的“健康中国”而行动。

  筷子古称“箸”,是华夏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觥筹交错之间,承载着中国的餐桌文化,寄托着中国人的情感交融。千百年来,筷子不仅是中国人的饮食工具,更是一种中国表达,一份文化传承。

  传承也应与时俱进,顺应现代健康卫生理念。餐桌是人类文明活动聚焦处,餐桌卫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一环,餐桌文明也体现着社会文明,如何保持健康的就餐方式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疫情之下的自律担当和社会责任。教育家陶行知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提出“用公筷分菜”,现在是把“餐桌革命,全民公筷”再次提上日程的时候了。

  历史证明,每一次疫情暴发之后,都会带来文明新举措和新形态,可以更好地促进国家治理的改善、文化习俗的进步和医学科技的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目标,为推广“餐桌革命”提供了政策保证。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新冠病毒之际,“餐桌革命,公筷行动”是一次凝聚社会共识、重塑文明生活习惯的新契机,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

  要改变餐饮习惯,首先要改变的是人的观念。最暖心的团圆,最真诚的相聚从一双公筷开始。使用公筷是安全、健康、卫生的用餐方式,是文明礼仪的体现和社会的进步,为公众健康保驾护航。

  中华文明,知微见“箸”,倡导设立“11·11中华公筷日”正当时。“双11”寓意“一生一世,亲人团圆”;寓意文明礼仪并行,亲情守望相伴,濡染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温暖底色。

  公筷礼仪用起来,杜绝疾病从口入。用“小餐桌”捍卫“大健康”,以“小礼仪”带动“大文明”,携手推进文明健康时尚的新生活方式,构建传播真情的文明价值与中国力量,积极有效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促进“健康中国”的理念深入人心,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给人类的危机和挑战,我们必须筑起“健康中国”的绿色防线,让“公筷分餐”成为文明自觉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相互关爱,命运与共,迭代我们的餐饮社交观念。

  温暖相聚,心心相印,请从一双公筷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主任  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