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家政公司在某平台发布一位29岁清华毕业生求职保姆阿姨管家的信息。事实上,该女生从事的并非传统意义上负责家务的“保姆”。据家政公司介绍,她的岗位主要是家庭教师和管家,目前该女生已上班,年薪约50万。

不难看出,该岗位其实属于“高端家政行业”,该女生也是行业内的稀缺人才。据统计,以新闻发生地上海为例,高端家政专业人才的缺口达20万。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提到要支持院校增设一批家政服务相关专业。如此看来,这位女生的职业选择,其实是在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下的一次正常的人才配置,完全没必要用“学历浪费”“大材小用”之类的眼光作价值判断。

对于家政行业,社会的认知应当更新了。当前,家政行业正向着“高端服务业”的方向不断演进,对知识含量、专业水准的要求已达到一定水平。舆论不能一看到家政行业,依然停留在“保姆”的固有印象里,更不能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职业歧视的偏见中。做家务的保姆也好,高端家政人才也罢,职业无贵贱,都不应受到异样的审视。

我们对“人才”的定义,也该有符合市场经济逻辑的认识。公众不能代替市场、用人单位和从业者本人作出人才价值的评估。只要双方满意、薪水合理、工作顺手,就是人才价值的兑现。人的能力特长、成长路径千差万别,哪里有标准模板呢?

世界是参差多样的,人生的精彩也是多元的,选择的权利,还是留给当事人吧。(央广网特约评论员 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