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着保护区红线开发,大量房地产项目与湖争地,“寸土必争”;高尔夫球场侵占一级保护区,并且长期违规经营、拒不整改;一些临时栽种的树苗树叶已经枯萎,不费多大力气就能轻轻拔出……滇池之伤暴露在公众视野下。人们担心,公共资源成为少数人的“后花园”“游乐场”,滇池生态多年的治理成效被蚕食。

媒体报道显示,1996年到2015年的20年间,滇池治理共计完成投资510亿元左右,“十三五”时期滇池治理投入约107亿元。投入大规模资金、花大力气,固然有其本身的自然生态特征,如水循环慢,但根子上,还是人的影响,是城市建设、生活垃圾、农业面源污染等对自然平衡的冲击。规范好人的行为,才能保护好生态环境。最重要的一点是,回答好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孰轻孰重的问题,把握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只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在不少地方存在,虚假整改、主体责任履行不到位、工作不严不实等,背后是急功近利的心态。需要扭转的不仅是发展观,还有政绩观。云南相关部门应以猛药去沉疴,着眼长远、立行立改、立改立效,才能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央广网评论员 巩盼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