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引发人们对用好保护好工业遗产的关注。

  废弃的工厂、关停的煤矿、古老的作坊……这些曾经的“工业引擎”承载着城市记忆,见证了历史风貌,如今却因各种原因沉睡,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脚步中被遗忘。如果能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工业遗产,让其由“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转变,不仅能传承工业精神、满足人们生活需要,还能唤醒沉睡的价值。

  变“锈”为“秀”,让工业遗产不再“沉睡”,首先需应用数字化手段,对不同工业发展时期的遗迹和遗物加以测绘、记录和存档。工业遗产,是指在工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工业遗存。我省也有不少工业遗址,经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对全省1980年前建成的厂房、车间、矿区等摸排,我省工业遗产包括明清时期的工业作坊、长江沿线造船厂等。其中,已有霍山佛子岭水库、合肥钢铁厂、泾县宣纸厂等工业遗产被列入国家工业遗产目录。不少工业遗产历史悠久,应保护优先、以用促保,既要防止因过度开发而保护失当,也要尽量规避因过分限制而难以改造利用。

  其次,要挖掘历史底蕴,赋予文化内涵。这些年不少改造完成的老旧工业文化项目,除了工业遗存各有不同外,项目在形象与内容上都普遍趋同,难言特色。工业遗产的重新开发和利用,需要充分发掘其背后凝聚的独特文化理念,各地宜从自身实际出发,不可照搬照抄、“一窝蜂”模仿。比如,对工业遗产的利用不只是卖情怀、卖文化,还可以改造成体育场馆、养老中心、培训基地,为老百姓提供“接地气”的健康、养老、教育等产品。位于成都的立巢航空博物馆,就被设计成有航空科技与历史综合展馆、城市候机厅、多媒体学术报告厅、模拟飞行厅、航空主题餐厅等功能区,让民众“看得到航空、听得到航空、摸得到航空、甚至吃得到航空”,把高大上的航空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吸引了众多学生、游客和专业人士前来参观,并成为“2020年成都八大消费新场景”之一。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工业遗产是城市的固体记忆,让其不再“沉睡”,需要审慎、巧妙地进行加减法设计,留住工业时代的“锈色肌理”,打造一批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生活秀带”,方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也呼应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