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3000年神庙浮雕现“到此一游”

    近日,网友“空游无依”发微博称,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旅游时,在浮雕上看到“丁锦昊到此一游”,中国汉字,就这样出现在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埃及古迹上。后来,此微博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被疯狂转载和评论。 【详细】

“到此一游”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齐天大圣孙悟空是“到此一游”开山鼻祖

    齐天大圣孙悟空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西游记》很多国人接触到的第一部文学名著,吴承恩刻画出的孙悟空的顽猴形象深入人心。而孙悟空在欲飞出如来手掌心时在如来手指上泼墨留下“齐天大圣孙悟空到此一游”的滑稽事迹也让人念念不忘。

    原来,齐天大圣孙悟空是“到此一游”的开山鼻祖。

文人骚客的“到此一游”

    无论是崔颢的《黄鹤楼》还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还是苏轼的《题西林壁》,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都是中小学课本中的重点课文,在求学时代这些大家之作都曾在学生们脑海中留下过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一首首古诗词让孩子们看到李白等一系列文人骚客饱览祖国名山大川之时赋诗一首的文化气质。

    题词赋诗是文人式的“到此一游”。

当下的中国式“到此一游”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大国。然而,伴随这个旅游大国而生的是“中国式旅游”,游客带给景区的除了收入,还有涂鸦与垃圾。在国外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中,中国游客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对此,中国式“到此一游”功不可没。 【详细】

齐天大圣和文人骚客成为了“到此一游”的“榜样”

    孙悟空最后在如来佛祖手指头上唰唰唰写下的,正是“齐天大圣到此一游”,随着当时这部影视作品的影响和流传,这八个大字可谓深入人心。面对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古人也有赋诗题词的传统,于是“某某到此一游”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灵光乍现”的一笔。也因此,丁锦昊式的“到此一游”也就屡见不鲜了。

为何“到此一游”频频出现?

    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被刻“丁锦昊到此一游”的事件尚未平息,一张新照片又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昨天,网友“白兆东”转发了一条微博:“在甘肃敦煌壁画上竟然有《文汇报》高级记者宋寅的留言:二零零零年立夏,香港文汇报高级记者宋寅到此参观考察。”

    为何“到此一游”频频出现?对此,著名学者马未都表示:我们国家按照目前的法规,对于刻画、涂污或者损坏文物尚不严重的,由公安机关或者文物所在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罚款数额为200元以下。惟一例外是长城,在长城砖上刻画、涂污,如造成严重后果,将对个人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我们国家是按照损坏物品的后果来赔偿,缺乏惩戒性的罚款,而加大惩戒力度的前提,是法律法规的支持。过度的惩罚方法在中国得不到法律支持,因为都是赔偿性而不是处罚制,我们法律在惩戒这方面是按照损失去赔,如果我们加大惩罚性,比如在景区你刻了字,那么这个事新闻一播所有人都明白了,还不会不有很多人敢直接就刻自己的名字呢?就是因为没有什么惩戒,违法成本太低。 【详细】

盘点各国对旅游恶习的处罚措施

    印度古迹保护法规规定,损毁古迹将处以最高5千卢比(约合人民币550元)的罚款,或判处最长3个月监禁,或两项处罚并行。

    俄罗斯今年5月7日再次大幅提高了违反历史文化古迹保护规定的罚款数额。对个人的处罚将由最高1500卢布(约合人民币300元)提高到20万卢布(约合人民币4万元)。

专家建议重罚治理“到此一游”陋习

    夏学銮对中新网记者表示,从根本上,要依靠教育提升国人素质,要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要大力倡导文明旅游的氛围。“但是国人素质的提升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夏学銮建议,“在目前还未养成公序良俗的阶段,可以考虑罚款的手段来减少这种中国式陋习。” 【详细】

“人肉搜索”是惩治“到此一游”良方?

 

    在5月24日丁锦昊“到此一游”事件曝光后,舆论引起轩然大波。至5月25日晚11点,评论已达11000多条,转发达到83000多条,网上的相关评论则达数十万条,而主题词就是中国游客的“素质”。在谴责这种不文明行为的同时,也有网友“人肉”出,丁锦昊是南京某中学在读的初一学生等个人信息。而网友对于丁锦辉的声讨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5月25日,丁锦昊的父母主动站出来发声,在为孩子的行为道歉的同时,也恳请得到改正的机会,并透露,题字风波发酵后,孩子哭了一整夜。至此,丁锦昊“到此一游”事件算是暂时告一段乱。
    当我们回过头来再思考一下整个事件,对于丁锦昊而言,无疑他犯了错误,他让有3500年历史的卢克索神庙在哭泣了,在丁锦昊与它那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中它蒙羞了,它已走过了三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在公元2013年却被刻上了永不可抹去的伤痕。但之后网友的人肉搜索和口诛笔伐对于一个13岁的孩子是否过于残忍了?
    对于卢克索神庙而言,丁锦昊的错误是不可原谅的,他的道歉不能抹去文物上的伤痕,但如果丁锦昊的行为能够真正被世人所重视,能够让游客从“到此一游”的行为中醒来那又何尝不是在这场风波中挖掘出的财富呢?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便捷了我们的生活,海量的信息以波浪式涌入了我们的生活,而这也是对我们隐私的一场挑战,关于个人隐私在网络空间被泄露的消息屡见不鲜,而在丁锦昊事件中人肉搜索的威力再次显现。当丁锦昊的私人信息被晒在互联网上,那么他将遭到网友的口诛笔伐也就不可避免了。其实丁锦昊只是一个13岁的孩子,99年出生的他现在还是一个初一的学生,因为他幼稚的行为他原本宁静的生活被打破。面对那些关于丁锦昊的讨伐其实我们应当反思,在我们懵懂的年代我们又何曾没有过幼稚的经历呢?给这个13岁的孩子一些宽容吧,别让一件事毁了这个孩子的一生。

小编的话:

    孩提时代,齐天大圣是孩童幼小心灵中的英雄,上天下地无所不能,纵是被如来压于五行山下,孙悟空在如来手中泼墨挥洒的“齐天大圣到此一游”也成为孩子们关于英雄事迹的回忆。求学时代,一首首古诗词让孩子们看到李白等一系列文人骚客饱览祖国名山大川之时赋诗一首的文化气质。或许这些记忆让太多人已无从分辨到此一游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怀,他们只看到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这样做了,文人骚客们因此而名载史册。在这样的思维环境下模仿成为了众多国人的一种惯性,潜意识中渴望对于儿时英雄和课本中文豪的模仿,如果父母师长们不曾给与正确的引导他们便失去了对此种行为是非性的辨别能力,也因此,丁锦昊式的“到此一游”也就屡见不鲜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和尚未成型的价值观需要正确的导向,这种导向的责任是父母、师长不可规避的。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