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百科中的解释是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人类的整体与生存环境资源的和谐相处,互相不伤害,不存在危险的危害的隐患。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不管科学与人文发达到哪一步,人类的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并没有改变,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依然需要被保护,需要安全感。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校车事故接连爆发,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产生过担忧与害怕。

 

  “心安即是家”,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人们对安全感的渴望。在这个飞速发展却又充满了未知因素的大时代,我们该如何捍卫自己的安全感?

 

  给爱人和宝宝提供健康营养的餐饮,是每位家庭主妇最大心愿。明明农产品日用品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可是主妇却仍然难以做出最优选择。染色馒头、镉污染大米、地沟油、瘦肉精……食品安全阵地不断报警,在承受高物价的同时,主妇们们还要小心有毒有害食品侵袭家人健康。

 

  我们还能放心的吃什么?

 

  林琴,内蒙古一家区级卫生监督所官员。在各种专项整治行动之下,她和同事们日复一日,走街串巷寻找餐饮安全隐患。她看到的是:肉食店大量使用含有亚硝酸盐的嫩肉粉,面食为了筋道加了膨化剂,火锅里也掺杂了各种叫不出名字的添加剂。

 

  “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奶粉里,又知道了三聚氰胺……”这则广为流传的顺口溜,透出了人们对目前食品领域最大的担忧。现代食品行业,食物的生产加工被分层层分解,餐桌上的任何食物,都经过了无数人的手,食品安全考验着整个社会的诚信和良知。 [详细]

 

  正视食品安全的“标准焦虑”

 

  2011年下半年,速冻食品龙头企业曾集体“沦陷”,思念、湾仔码头、三全水饺先后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看上去这是速冻行业一起非常严重的事件,但是没过多久,卫生部就给他们“平了反”。在11月公布的《速冻面米制品》(GB19295-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明确标注允许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

 

  在食品行业,新国标的降低也并非个案。此前,生乳新国标也因为“立足国情”降低蛋白质含量以及放宽菌落总数而受人非议。发展的中国早应该摒弃这些落后的食品安全标准,可现实中这些落伍标准却“桃花依旧笑春风”。

 

  对消费者而言,国标是落后还是严格很难辨识清楚。如果食品安全标准失去了公信力,食品安全的防线又该从何筑起。 [详细]

 

  监管需早日告别“击鼓传花”

 

  近来几乎每次食品安全事故被曝光,“多头管理”而又“无人负责”都成为重要病根。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实行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体制。这种体制有利于各司其职。但是,因权责不明造成的多头执法、监管链条“断裂”等问题也一直为人诟病。“几个部门管不了一头猪,十几个部门管不了一桌菜”的局面难以改变,食品安全监管变成部门间的利益分配和争夺。

 

  此外,政府部门缺乏积极治理的自觉性,监管不力、审查不严、打击不到位;法律不健全给了生产者可钻的空子,相关规定不够细化,缺乏可操作性等原因,也导致了食品安全一直得不到有效控制的局面。 [详细]

 

如何让家人吃一餐健康又美味的团圆饭,

成了主妇最头疼的事儿。不敢给宝宝喝牛

奶了,也不敢给老公喝红牛了,餐桌呀,

你可长点儿心吧!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清理、整合、废

现有数千项食品国家标准,“添加剂

滥加”问题可能面临重新审视。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的礼物,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更是凝聚着全社会的疼惜和关注。当看到天真可爱的孩子随着不安全的校车一起倒下的时候,当看到稚嫩幼小的身影笼罩在校园暴力的阴影中的时候,我们的心痛总是最为剧烈。学校,这个让宝贝们快乐长大的地方,有责任也有义务提供一个更为安全的所在。

 

  校车安全背后暴露多重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一年来,因为校车问题产生的伤亡事故,总量要超过有报道的黑煤窑的矿工的死亡数量。近5年媒体报道的74起校车安全致死事故中,农村学生占74%。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都是“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城市中学生家庭住址一般距离学校不远,校车需求不大。坐校车的学生中,“流动人口的小孩、农村留守儿童占很大比重”。


  这个惨痛的事实,是学校的疏忽,没有为花朵般的孩子提供足够安全的交通工具;是教育部门的疏忽,没有保障每个孩子就近入学享受便利;是监管部门的疏忽,没有让儿童应该受到保护的权利得以实现。[详细]

 

  校园周边暗藏隐患 送儿上学家长寝食难安

 

  五颜六色的橡皮,香喷喷的修正液,刷了酸甜酱汁的豆腐串......这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小食品,是孩子们的最爱。可是围绕在学校周围的小文具店里,大部分产品找不到生产厂家,看不到原料标识,这些味道刺鼻颜色醒目的学习用具,带给孩子的健康隐患不言而喻。那些只在放学时间聚集在学校周围的流动摊贩,卫生情况更是难有保障。

 

  更有甚者,部分学校附近竟分布着一些按摩店和足疗店;从学校出来走10来分钟,可见五六家网吧。在某地方小学旁边,一家小店门口的“性用品保健”灯箱招牌十分扎眼。家长说,孩子一出校门就看到这些东西,真让人担忧。[详细]

 

  校园成“江湖” 花季暴力何时休

 

  校园暴力并不是近几年来才出现的,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没有得到有效根治。广泛校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的危害,远不止皮肉的创伤,更严重的是会造成孩子们心灵的扭曲。进入学校以后,孩子的大部分道德教育将在校园中进行,遗憾的是学校常常把“好成绩”看的更重要。

 

  在新中国的教育方针中,德育教育应该是排在学校教育第一位的。但实际上,很多学校基本上不上德育课。开了德育课的一般都是把德育教育包含在政治课中。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很多学校名义上有德育教育,实际上却把德育教育变成了获取高考成绩的政治课程。[详细]

 

 

 

 

 

 

 

 

  人类一直以为地球上的水、空气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不担心把千万吨废气送到天空去,又把数以亿吨计的垃圾倒进江河湖海。当我们终于发现原来地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当我们发现淡水资源并不像曾经以为的那么多,当我们发现从地球上索取的一切都要付出代价——我们只希望,这觉醒来得不算太迟。

 

  雾锁多城 PM2.5敲响警钟

 

  这个冬天,很冷很热闹。初冬连续几天的雾霾天气让PM2.5一词突然变得炙手可热,这些飘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小颗粒,突然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体积小,PM2.5能够进入人体支气管和肺部深处,甚至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造成“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并且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生育系统和神经系统。

 

  人类认真研究PM2.5的历史并不长久,首先是因为这有赖于对微观世界的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这种“空气杀手”恰恰是人类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科学研究显示,PM2.5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和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随着工业化的日益发达,其危害逐渐显现,也逐渐受到重视。目前,中国各地开始陆续进入监测和治理“PM2.5 ”的行动期,一场提升空气质量的“攻坚战”已经打响。 [详细]

 

  大城市硬伤之首:垃圾有处理不等于合理

 

  “哐当”一声,当第17个人随手把手上装有半根玉米的塑料袋一起扔进垃圾箱的时候,手表刚走完二十五分钟。北京早在1957年就提出了垃圾需要分类,是全世界第一个提出垃圾分类的国家。但讽刺的是,在首都,垃圾分类已然形同虚设,其他城市情况可想而知。

 

  事实上,垃圾得不到有效处理,不但造成了城市污染,还有可观的资源被无形中浪费。在垃圾中,约50%是生物性有机物,约30%-40%具有可回收再利用价值。我国仅每年扔掉的60多亿只废干电池就含7万多吨锌、10万吨二氧化锰……而这么巨大的浪费却是在我们十几亿人的不经意间发生的。 [详细]


  污染频发 拷问环评机制

 

  渤海漏油、曲靖铬渣倾倒、广西龙江镉污染……环评过关的企业污染事故频发;民间环保组织对环评报告质疑声不断;公众将环评机构、环保部门告上法庭……本该为保护环境严格把关的环评制度却不断遭遇着信任缺失的危机。

 

  根据2002年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环保部门应当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但根据现行环境保护法,对于环境处罚行为,无论是罚款,还是责令停产、停业,行政机关都无执行权,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法院的强制执行也不是无所不能的。[详细]


2011-2012年整个秋冬甚至是春季,我国均出现

了大面积的雾霾天气,城市里随处可见戴着口罩

的白领。

 

 

 

 

 

 

民意热潮的推动下, PM2.5被纳入空气质量标准,

山东、江苏、上海等地纷纷启动PM2.5监测。

  结语

  在一项关于“安全感”的调查上,公众反映食品安全是最大不安,环境安全、社会治安等选项也榜上有名。我们都希望,能将社会建设成和谐的一个家,吃到口中的每一道食物都像母亲亲手烹制的一样健康,把河流道路树林都当做家庭成员来保护,把所有的孩子都当做自己的宝贝来疼爱关怀,也希望有关部门像这个家庭的家长一样来管理和监督每一位成员。在通往平安中国的道路上,我们仍需要跨越一道道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