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2010的最后几天,北京下起了今冬的第一场雪,交通依旧拥堵、菜市场喧嚣仍然,时光即将迈入本世纪新的十年。然而,“战斗”并未结束——这个国家面临的挑战已不仅仅是控制物价这一单选题,而是关系到普通百姓民生福祉的多选题:如何平衡财富与公平、如何着眼大局又兼顾细节,都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考验从政府到公众每一个人的智慧。

    2010,在百姓柴米油盐的日子里,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了“穷日子”,同时也发挥着潜力玩转各种不易,总之,生活是自己的,而路就在脚下。若干年后,还有谁会记得这个“涨”声中迎来的新年?谁又能叫出“蒜你狠”“豆你玩”等等戏谑而无奈的年度热词?面对未来,忘记或许是好,而回忆过去,真实的生活已经在我们心中埋下了种子,或悲或喜,或叹或惊,都成为平凡而坚实的土壤。

    是的,2010,难说再见。

 

 

 

【合肥退休职工吴至明:居家度日的省钱经】

 

——好日子宽裕点过,穷日子紧巴点过,这是吴阿姨的生活哲学。自从近来物价上涨,吴阿姨就不怎么在门前的菜市场买菜了,而是到合肥最大的周谷堆菜批发市场区选购。 【故事】

 

 

 

 

 

物价是怎么涨起来的?  

 

  原材料价格上涨,食品与居住价格上涨构成通胀主要推手

---------------------------------------------------------

 

一:食品是CPI的主要构成,同时食品是我国居民主要消费支出项目。目前,我国的恩格尔系数为40%左右,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大都在20%以下。因此,食品价格的波动会对居民的实际收入或实际购买力产生重大影响。

 

二:居住类价格指数(不包括房价)同样是导致物价上涨的另一个“推手”。从2004年起,居住类消费价格指数每年的上涨幅度都在4.5%以上。今年10月,居住类价格上涨4.9%,为CPI贡献了16.6%。虽然房价并未计算在内,但事实上购房款在整个居民储蓄和实际收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通胀成因简要梳理: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预期。

---------------------------------------------------------

 

经济学理论上,物价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指的是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一种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乃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如果简单地归纳,“蒜你狠”可谓是“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的结果,大米则是成本推动的典型。

 

考察成本推动型通胀,不妨从大宗商品的转折点开始。在一个成本推动型的通胀过程中,物价从源头涨起,沿着产品链从上游到下游,从初级制成品到商场货架上的商品,逐步传递。

 

我们正在经历中的通胀兼具了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双重特点,这一过程中,超发的货币拉动了资产价格,尤其是“住”的价格,继而带来了诸多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升。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又成为工资上涨的理由,工资上涨又形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如何看待当前的通胀水平?

 

 拿现在不到5%的通胀率来看,我国不处于高通胀时期

-----------------------------------------------

 

总的来看,30多年来,我国CPI超过20%(可以称为奔腾的通货膨胀)的有1年,10%~20%之间的有4年,5%~10%的6年,0~5%之间的有16年,物价出现下降的年份有4年。也就是说,我国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是处在温和通货膨胀(CPI小于5%)时期,而超过5%的时期也总共有11年的时间,占到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比重。

 

显然,拿现在不到5%的通胀率来看,其实并不处于很高的通胀时期。因为即使是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2007年和2008年,我国的CPI指数也达到了4.8%和5.9%。  

      

 亟待改进的CPI统计指标体系

-----------------------------------------------

 

当前中国的CPI统计指标体系是以1993年为基点的,其后的改革与修改十分微小。以一个计划经济年代的指标体系来衡量快速发展了近二十年的市场经济的价格变化,早就不适应了。

 

 

如果还将其作为央行、企业、及个人经济行为决策的依据,那给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误导肯定是巨大的。近十年来,国内金融市场价格机制严重扭曲,金融资源过度滥用,房地产泡沫严重等等问题,基本上都是与这种不合时宜的CPI统计指标体系有关。

 

而这种存在严重缺陷的CPI统计指标体系也就成了一些人滥用金融资源、一些人利用金融工具掠夺另外一些财富的护身符。为此,管理层及市场不仅应极力推动CPI统计体系的重大改革,而且在这种指标体系没有完成重大改革之前尽早采取新的应对之道。

 

 

 

 

 

 

 

 

 【北京职场新人甄玉:“捡漏”超市的打折货】

 

——“物价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我只是其中之一。”小甄认为,物价起伏未必真的对生活质量造成太大的改变,某种程度上,这更像是一种心理压力。毕竟我们是在发展的,只会越来越好。 【故事】

 

 

 

 

 

  【长沙低保户陈建平:助我度困的“百家饭”】

 

——谈及当前物价上涨对家庭支出影响的情况,陈建平说,自己情况比较特殊,影响稍微小一点。“家里差不多半年没有做饭了,中午或者晚上都是社区"义务管家团"成员谁家有饭吃,就叫我一起过去吃了。” 【故事】

 

 

 

钱多了是如何成为一个问题的?

 

 

“钱”没地方去是关键

---------------------------------------------------------

有人说,流动性过剩,票子发多了,也能形成通胀。这是对弗里德曼那句名言的误解,流动性造就通胀需要条件,即商品市场存在短缺现象。而中国经济的痼疾之一,却是产能严重过剩,即便是有钱有购买力,老实说,现在市场上没有什么可以抢购的东西,因此储蓄依然是中国居民的首选。再说,央行可以让流动性充溢,但也可以收缩流动性,通过人为制造负债即央票就是很好的办法。 

 

 

 农产品成为钱的目标,占CPI大比重的农产品推高通胀预期

---------------------------------------------------------

 

不妨观察一下,那些疯涨的商品,多数是农产品,农产品生产具有周期性,如果大量资金短期集中炒作,会造成人为紧张的假象,而且一时难以缓解,特别是那些该年度收成不足的品种更是如此。比如最近棉花、糖的急涨,都有这个特点。此时,这些农产品就具有资产的属性了。在市场流动性总体宽裕,又无处可去的情况下,棉花就不失为一种投资途径。 

 

 同时人民币资产已经成为热钱标的物

---------------------------------------------------------

 

一个简单的屡试不爽的套利路径是,如果美、日等主要央行继续实行负利率政策,相当于全球美元持有者在补贴投资者,套利交易进入中国;此时在货币市场化的名义下,各利益集团游说中国资本项目开放,辅之以美日继续大量发放货币,那么中国无论加息也好、抑制资产品价格也好,都是徒劳无功的,国外源源不断的资金会继续推高国内的房价与股价,形成巨大的泡沫,中国的实体经济再也无法支撑,到时候泡沫破灭,热钱获得十几倍的收益凯旋。

 

 

 

 

 

通胀迷局警示经济结构的亟待完善

  

 

 关键问题不在物价而在收入分配与经济结构

-----------------------------------------------
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通胀导致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的下降,特别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份额中比重逐渐减少和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的背景下,放大了物价上涨带来的冲击和危害。换句话说,物价上涨并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而是收入分配出了大问题。

 

现在应坚定不移地紧抓调结构这个主线,切入口即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内需,减少对外需的依赖。从总体上说,这是抑制价格上涨和通胀的釜底抽薪之计。这种调整,还可以缓解外部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巨大的经常项目顺差,怎么说,也是升值难以拒绝的硬理由。

 

  应提高居民的抗通胀能力

-----------------------------------------------

 

不妨观察一下,那些疯涨的商品,多数是农产品,农产品生产具有周期性,如果大量资金短期集中炒作,会造成人为紧张的假象,而且一时难以缓解,特别是那些该年度收成不足的品种更是如此。比如最近棉花、糖的急涨,都有这个特点。此时,这些农产品就具有资产的属性了。在市场流动性总体宽裕,又无处可去的情况下,棉花就不失为一种投资途径。 

 

      

  封杀热钱还需重建货币市场秩序

-----------------------------------------------

 

封杀热钱,并不等于反对市场化,吊诡的是,为健康市场掘墓的纸币体制,打着市场化的名义在全球套利。目前的货币体制已经从根本上威胁到世界经济的市场化基础,只有重新建立世界货币秩序,中国的货币市场化与国际化,才能在公平的基础上推进。

 

 

 

 

 

 

 

 【无锡农民工梁月琴:负担渐重的“城里人”】

 

——作为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外来务工者,梁月琴感到在城市里生活越来越不容易。“以前在农村嘛,大米和蔬菜不用花钱买,价格高了,顶多少吃点肉,现在到了城里,什么都要用钱买。” 【详细】

 

 

 

 用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打击炒作 把价格交给市场

---------------------------------------------------------

 

强制的价格干预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关键的问题还是要用市场的手段。比如说“柴油荒”,解决的关键是打破垄断,这同样包括煤、气的价格上涨。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一些利益集团在中国已形成一些领域的价格垄断。跟风和哄抬物价的,恶意囤积和变相涨价的,合谋涨价和串通涨价的,目前在很多领域是存在的,等等这些其实在表明,在很多领域还没有建立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 

 

  政府应该提高社会整体福利 从物价控走向工资福利控

---------------------------------------------------------

 

对物价的管制只是在高工资、高福利、高保障没有到位时迫不得已的临时举措,切不可将其视为“正道”,不思更新、更公平合理的制度改进。把蛋糕做大,提高整体工资水平,建立全民保障机制,让民众有基本的抵御经济风险的“国家支持力”,这才是我们致力于建设的“花钱模式”。 

  

  以勤奋工作赶超物价涨幅

---------------------------------------------------------

张英 29岁 家政服务员 “前几天看到政府表态说要想各种办法把物价给降下来,我觉得说得太好了,我们老百姓就是想通过勤奋工作来过好日子,物价上涨太厉害,老百姓确实受不了,希望明年政府的措施能够起到效果,把物价降下来。”

 结语: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