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详细] |
![]() |
新生代独白:我爱喝可乐,但我不快乐 [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详细] [个人消费支出快速增加,不再为攒钱而使自己变成“苦行僧”] 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每月挣钱873元,只交回老家232元,即将近八成的工资收入被自己花掉了,或者自己留着了。他们把超过一成的收入花在了文化娱乐和电话费上。
[“城市梦”也比父辈更执著,不愿意在结束打工生涯后回乡务农] 他们在文化程度、人格特征、打工的主要目的、城市认同感、生活方式、工作期望、与农村家庭的经济联系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也迥然不同 [详细] |
![]() |
新生代独白:出来了,但回不去了 [新生代农民工的目标是在城市能够落脚安家] 农民工二代不愿种地,已经成为事实。广州市公安局年初对9万旅客抽样调查,结果显示80后、90后农民工已习惯城市不会种地。他们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自己的奋斗能够在城里有一套房子,和学一门手艺或者做大生意。
[新生代农民工需要二次培训或就业适应产业升级和调整落后产能的要求] 现代的农民工虽然在学历上高于老一代农民工,但二者面对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老一代农民工是在短缺经济阶段进城或者到沿海地区打工的,现在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是,过剩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复杂局面,先前很多的技术都成了“屠龙之技”,新的产业结构需要他们尽快掌握新的技术。[详细]
[新生代农民工还要和另一个群体大学生来竞争岗位] 新生代农民工怎么也没有想到,现在连大学生都在和他们竞争工作岗位,这些白领现在已经降低了工作要求,这在老一代农民工看来,几乎是不敢想象的。
[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巨大压力,成家成本在逐步加大] 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并未提高多少,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6年调查,从收入水平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总体不高。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在1501元-2000元之间的占16.9%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更值得关注] 因为这一代又被称之为“无根的一代”,他们既未被城市接纳,又对农村极为淡薄,很多人把他们归纳为“愤青”的一代。如果说老一代农民工还能“安贫乐道”,那么新生代农民工则更多了愤世嫉俗。 [详细] |
"想当城市人 无奈门槛多" |
(一)婚姻:难以走进“围城”
(二)身份:非城非乡 从职业上讲,新生代农民工已是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根据统计,目前农民工数量上已远远超过原有城镇户籍的公有制二、三产业的职工,达到我国工人总数的2/3以上,作为生产主体支撑着国家的工业化,是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主力军。
(三)职业:高不成低不就 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父辈,就业期望甚高,但仍面临困境。就业期望高与敬业精神差。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岗位比较挑剔,怕吃苦,常常不能踏实工作。一项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敬业精神差.
(四)落户“三壁垒” 根据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在流入地长期居住的愿望强烈,但高门槛限制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 [详细] |
途径: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
"要转变管理理念,转变由过去主要面向和管理户籍人口,转变 到同时面向和管理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 施,让农民工参与到城市管理当中来,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 度。" [详细] |
——保障农民工权益—— [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 当前,必须加强严格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和国家有关规定,推动各类企业同新生代农民工按照平等自愿、协商的原则,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严格实行《劳动合同法》及相关的带薪休假制度,保障外来民工休息休假权利.
[改革劳动就业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要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就业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将城市和农村劳动力视为一个整体,纳入城乡协调发展的共同政策框架下。 [按照以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 当前要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口管理结构,打破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身份限制,尽快改变目前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实行以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人在哪里工作、生活,就在那里登记. [要更多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要切实改进服务形式,让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真正走进农民工中间;文化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要积极扶持打工者文化团体,不要“让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了空话。 要依托集中居住中心、居(村)综合活动室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公德、法制宣传、市民素质等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和吸纳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社区自治组织和各类学习型、服务型、文体型、公益志愿型等居民互助性的社区民间组织. [详细] |
|
培养农村自己的“造血功能” 国家资源配置应该向农村的倾斜 强农不是一句空口号,它需要一系列政策的支持,需要资源配置向农村的倾斜。纵观一号文件,所传递出的信息正是如此。既有惠农资金增投千亿元的政策,也有加强建材下乡、鼓励农民建房扩内需的举措,更有统筹城乡发展、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变为市民的新精神。[详细]
活跃农村金融信贷,用机制活化农村 既重视对农村的输血,更重视对农村的造血,必将激发农村的活力,推动农村的大发展。中国农民向来有着勤劳的美德,有了政策的支持,有了资金的保障,提高收入有了机制保障,强农富农的愿望也就可期。[详细]
加强人的培训,以人带动农村新产业发展 农村要刺激他们愿意回来,不是让他们回来,说城市待不下,所以不得不回来,不是,而是有吸引力,要回来。什么呢?近来的农业一定不是靠每一个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可能是产业的。另外,可能是创业回到农村里,另外就像你刚才说的,新型农业、养殖业等等,他回来之后一算账,我在城里辛辛苦苦,我还不跟爹妈在一块,挣的钱还比他们少,我干嘛不回来呢? [详细] |
![]() |
平等包容的价值观是普世价值更是现代社会的成熟标志 “新生代农民工”更应是一个权利符号 但是,失去家园土地的农二代,如何在城市展开新生活,必须依赖制度、政策、规则等种种权利保障,所有这一切,将关乎农民工整体的社会信心和命运走向。 [详细]
排斥与歧视的最终受害者不仅是农民工也是每一个人 城市对农民入城,既欢迎又有些排斥。农民进入城市大多干的是 最苦、最累、最脏、挣钱最少的工作,的确填补城市职业的许多空白,给城市居民带来许多方便,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然而,农民涌入城市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使得城市居民对他们产生一种拒斥意识。 [详细]
主动融入是农民工成为市民的心理前提 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又不断消解着他们对家乡存有的情感认同和社会记忆,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也使他们渐渐不再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总之,比起第一代民工,他们真正成了既融不进城,也回不了乡的“边缘人”。因此,他们无法规划自己的人生,走一步看一步、得过且过的心态相当盛行。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