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徽释义

   上海世博会会徽,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

意为形,“世”字图形寓意三人合臂相拥,状似美满

幸福、相携同乐的家庭,也可抽象为“你、我、他”

广义的人类,对美好和谐的生活追求,表

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突显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

 直播回放:上海世博会倒计时100天誓师大会

    1月21日16时,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倒计时100天誓师动员大会将在上海举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中国之声正在进行现场直播 

 

上海迎来世博百日倒计时

     今天,上海世博会迎来倒计时100天。作为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

详细】

 

百年世博梦 梦圆在今朝

  时光倒转百年。举办世博会,这是清末一批率先睁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的一个梦。详细

 

 

门票销售分为预售期销售和

会期销售,预售分为三期。

预售第三期:2010年1月1日

至2010年4月30日。向团体

和个人销售指定日普通票

、指定日优惠票、平日普

通票、平日优惠票、3次票

和7次票。

会期:2010年5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向团体和个人销

售指定日普通票、指定日优惠票、平日普通票、平日优惠票

、3次票、7次票和夜票。

上海世博会门票基准价格为160元人民币。

 


 

 

看点一:“中国”成为最大看点

    世博临近,广告铺天盖地而来。其中一则,借鉴近年风行的有奖问答,主题是“160元怎么环游世界?”答案不言而喻,160元是上海世博会的门票价格,而“世界”则是超过230个国家和地区拿出各自的精髓所组成的世博园,一个微缩世界,一个未来世界。5.28平方公里,承载的也是未来世界的轮廓【详细】

 

看点二:新加坡处理水和花园  
    在环保方面,弹丸之地新加坡,以花园之都著称,处处绿茵和喷泉,是东南亚旅游胜地,也被评选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亚洲城市之一。但如果放眼上个世纪前半叶,新加坡面临的是水资源不足、河水污染、缺乏基本卫生设施、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甚至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还有3200公顷的土地经常被海水淹没。 【详细】
 
看点三:“汉堡之家”如何低能耗 

    这座将在上海世博会上展示的环保示范型建筑,也是今天汉堡的一个缩影。这座建筑本身形似“H2O”,要知道,50年前的汉堡内河The Elbe黑臭不可近,汉堡人都宁愿选择远离河流而居。如今,改造后港口建立的新城,到处是类似“汉堡之家”的建筑,使得老汉堡都市的居民争相前往居住。 【详细】

 
看点四:巴黎“植物墙”展示自然建筑
  在智能型建筑、生物建筑理念横行的今天,绿色建筑早已是世界建筑界的通用智慧。不过,法国著名建筑师让·努维尔则选择把“绿色”进行到底。通过特殊的材料和工艺,创造性地使用植物作为构成建筑的“材料”,将150种共15000株来自世界各地的植物,“种植”在800平方米的墙面上,成功构筑了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垂直花园”。 【详细】
 

 

 

 

  世博会:给GDP添砖加瓦更是一次精神远征

  今天,2010年1月21日,100天后,2010上海世博会将向世人拉开她壮丽的帷幕。世博会,这个159岁的智者,第一次,立于东方中国,眺望人类的未来。这是继北京奥运之后,中国又一次的精神远征,这一次,中国能够走多远?

  是的,我们更愿意将2010年上海世博会看做是一次精神征程而非经济展示。尽管,世界经济危机伤痕未愈,全球对世博经济拉动的期望是如此强烈;尽管,预计吸引超过7000万参观人次的世博会,必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举全中国之力,耗时8年精心准备的这一盛会,仅仅是为了给GDP添砖加瓦吗?

  我们需要百年世博精神的洗礼,需要的是社会内在的改变。世博精神是科学精神的凝聚。一个半世纪以来,世博会一次又一次以其睿智与创新,推动人类社会登上一个又一个文明阶梯。它是新技术的摇篮,人类从这里眺望工业文明远景,从这里迈向汽车时代;它是新概念、新技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世人从这里了解电话、电视,了解网络和纳米技术。世博精神是包容精神的体现。一百多年来,世博会周游列国,在多个城市举办,每一届世博会都集中了全球的智慧,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性和多元文化。正是这种文化的包容性,给世博会带来无比巨大的展示空间和想象力。

  思想与理念的碰撞推动着人类不断自我超越,力求以强者姿态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国,是不是有足够的勇气和胸襟,接纳来自各方的声音?能否允许社会多元价值、多元思维存在,真正做到海纳百川?这些不仅关系到上海世博会的成功,更关乎中国社会的成长——只有自由、包容的社会,才会永远保存激情与活力。

  世博精神是人文精神的延续。世博会是技术进步的盛会,但它始终没有离开人文精神这一主线。无论是早期的工业文明,还是后期的汽车文明,历届世博会始终没有放弃对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思考。从战争与和平,到环境与和谐,人文精神赋予世博会以人性的光辉。

  致力于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同样需要人文精神的指引。当高速发展的工业经济割裂了传统文化的纽带,当市场竞争意识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也市场化了人际关系,当人类的过度消费方式侵蚀了自然生态平衡,我们是不是需要停下脚步来思考地球的环境追问?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中国,是不是应该成为这一口号最脚踏实地的践行者?倘若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城市发展之路【详细】

我国与世博会交往的历史是走向富强的历史 

   “1867年,法国作家雨果在巴黎世博会导览手册上写下:抛弃战争吧,让我们联手和谐与团结。这句话至今回荡在我们的耳边。”温家宝说,中国与世博会的关系源远流长,一百年前就有中国人提出要在中国举办世博会,中国与世博会交往的历史也是中国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对外开放,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

  在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在英国伦敦举行之时,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对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政治性变化还茫然不知,视西方科技为奇技淫巧,将世博会称为“赛奇会”,有上海英商一洋行的一个商人徐荣村以及经营的荣记湖丝参加博览会并获得金银大奖,经过几次走进世博会,不少中国人大开眼界,接受了近代文明的洗礼,进而萌发了学习西方、追赶西方的强烈使命感。

  1876年,中国第一次以官方的名义参加了美国费城世博会,随团参展的商人李圭根据经历写下了《环游地球新录》,成为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名篇。此后,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希望参与世博会,而且期望中国举办世博会,中国早期改良主义代表人物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第一次提出举办世博会的主张。

  1910年一位叫陆士谔的青年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虚构了100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等也曾提出在上海举办世博会,渴望自己的祖国“睡狮破浓梦,病国起沉疴”,但由于当时的中国国力衰弱,举办世博会只能是一个遥远的梦想,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抓住了历史机遇,实现了30年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中国重新登上了世博会的舞台,并日益成为世博会中重要角色,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温家宝表示,从1982年起,中国共参加了12次世博会,1993年中国加入国际展览公约,成为国际展览局的第46个成员,1999年,中国在云南昆明成功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显示了中国已具备举办综合性世博会的能力。2001年,中国正式提出由上海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世博会的热切期盼。“2002年国际展览局决定将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授予中国上海,中华民族的百年世博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温家宝说。 【详细】

  

 

世博会震荡晚清王朝

 

   1910年,辛亥革命在即,清政府风雨飘摇。这当口,出版商人张元济从国外寄回了几封信,发表在报纸上。这些信谈论的是许多人已经熟知的话题。它们的作者,一名曾参与百日维新的前翰林,刚拜访了正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世博会。

 

徐荣村:世博会送展第一人

 

   一个普通的广东商人,最早闯荡上海并因此发迹,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的消息后,他精选12包“荣记湖丝”紧急船运到伦敦,一举夺得金、银大奖,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亲自颁奖。他也因此成为中国的世博会送展第一人。

 

希生:第一个应邀参加世博会开幕式中国人

   由于博览会上有中国展品参展,所以希生作为嘉宾被邀请出席了伦敦世博会的开幕式。据悉,在开幕式上,当唱诗班唱起亨德尔的《弥赛亚》哈利路亚合唱曲时,希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突然从外国使节、达官贵人中走到女王前,优雅地向女王行礼。

 

李圭:第一个中国政府外派的世博参展人

   1876年,受清政府委派,李圭历经一个多月的船车跋涉,抵达美国费城参加“费城美国独立百年博览会”。在这届博览会上,中国馆为木质大牌楼,上书“大清国”,参展物品共720箱,价值约20万两白银。其中各种土特产与手工艺品,包括丝、茶、瓷器、绸货、雕花器、景泰蓝等,在世博会上被推为第一。

 

溥伦:中国首次隆重团派参展之特使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百周年纪念博览会,清政府特派贝子溥伦赴美参加博览会,此次赴美赛会,得到了清廷和各地商人的重视。由6000余块精美的手工木雕镶拼而成的京城王府,复制后在世博会场地上装配展出,气势非凡,中国的茶叶、瓷器等都被抢购一空。

 

郑观应:主张上海办世博会第一人

   郑观应,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他在《盛世危言》的《赛会》篇中大胆提出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主张。为什么要在上海举办呢? 他说,“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轮电往还、声闻不隔。”甚至在上海举办的办法、经费等集款招商、辟地建屋的具体问题及解决的途径,郑观应都一一想到。

 

张骞:办世博兴实业之第一人

   1903年,张骞东渡日本,参观了大阪博览会,甚为震撼。他先后8次前往博览会参观,学习日本的先进技术,以求发展自己的实业。此后,在张謇等人的策划下,中国参加了1907年米兰渔业博览会。1910年6月至11月南京召开“南洋劝业会”,张骞发起成立劝业会事务所,并担任劝业会审查长。

 

陆士谔:预言万国博览会未来会在上海浦东开幕

   陆士谔,晚清小说家。他在幻想小说《新中国》中以第一人称写下这样的故事:主人公陆云翔在读《项羽本纪》时做了一个梦,梦中,“万国博览会”要在上海浦东举行,为了方便市民前往参观,在上海滩建成了浦东大铁桥和越江隧道,还造了隧道电车。

 

 

  在成为中国与世界继2008年奥运会后又一次近距离交流,向世界展示我们这个古老国度新的成就的同时,上海世博会也将开启为期长达半年的全人类文明与发展的对话。再过100天,全世界的目光都将聚焦中国。有着159年历史的世界博览会将首次走进发展中国家,来到中国。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预计7000万人次参观、2万余场次文化演艺活动及一系列论坛的举行,将构成一届“经济、文化、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历时7年多的筹办工作目前进入最后的收尾冲刺阶段,所有一切不懈的努力和付出,将在100天后接受全世界的检验。在成为中国与世界继2008年奥运会后又一次近距离交流,向世界展示我们这个古老国度新的成就的同时,上海世博会也将开启为期长达半年的全人类文明与发展的对话。

  可以说,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世界来说,世博会既是让世界全方位接触、了解中国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最佳时机,也是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层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世界各国人民将亲眼看到中国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进步。对中国来说,举办世博会不但表明中国经济、特别是近30年来的持续高速增长,标志着中国实力的不断提升,而且对推动举办地的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有着特殊的意义。

  100多年前,中国一批率先睁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就有过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梦想。100年后,中华民族终于要圆百年世博梦。今天,这百余年的梦想浓缩成了最后100天的等待。在这最后100天的时间里,我们将以更严谨的工作和更饱满的热情,静候5月1日上海世博会大幕的开启。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