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序新:1977年8月生于浙江金华,

1995年9月——2001年6月就读于清华大学,

2000年6月获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2001年6月获法学学士学位。2001年9月—

—2007年6月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分别于

2004年和2007年获得岩土工程硕士和博士

学位。其后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工作,2009年6月中旬回国到学院工作。

 遗书——在此时刻,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感谢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虽然因我的自以为是而忽视。

 

 浙大32岁海龟博士跳楼自杀始末【详细】

   这位32岁的海归,今年6月才从美国芝加哥市返回中国。回国之前,他的悲剧毫无征兆,似锦前程在等待着他。然而9月17日凌晨2点,在留下了6页遗书后,他走上了他所居住的浙大综合楼顶楼。他正在待业的妻子和3岁的孩子当时应该正在睡梦中,对即将发生的灾难浑然不觉。可以确认的是,在浙江大学担任教职期间,几乎没有人预料到涂博士的非正常死亡,浙大提供的信息显示,就在跳楼前6天,他还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涂博士离世后月余,各种猜测仍然在网上发酵。

 

浙大举行涂序新老师遗体告别仪式【详细】

    九月二十九日上午八时三十分,涂序新老师遗体告别仪式在杭州殡仪馆举行。参加告别仪式的有学院领导、学校相关部门、部分师生及涂老师亲属与同学,共100余人。

 

浙大海归博士自杀 学校讣告引爆网络争议【详细】

 

    涂序新老师为人真诚善良,对待同事细心周到,受到大家的尊重;对待学生,耐心解答疑问,多次深入新生宿舍与学生交流,受到学生的爱戴。涂序新老师学识渊博、事业心强、治学严谨,对研究工作认真执着,精益求精。(看感觉怪怪的,什么叫做“多次深入新生宿舍” )

 

3月24日,由学院提供往返国际机票和住宿条件,涂博士来学院面试;(看到没,“由学校提供往返国际机票和住宿条件”,看到没!还国际机票呢!逝者面试时还喝了你们的水,要不要说出来?总之,浙大出钱了!浙大买单了!这句话的前半句要是翻译成英文,在美国是会被人笑死的!)

 

 浙大32岁海归博士涂序新自杀 网民狂搜遗书【详细】

 

  是谁杀死了涂博士【详细】

    博士的收入之所以低,也和资产专用性有很大关系。正式因为自己的高专用性造成的低转换可能,博士在与校方的薪酬谈判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校方很清楚,即使给你2000,你也得来,否则你将很难找到用武之地。正是缺乏谈判能力,导致涂博士在浙大只提供教职而不给职称的情况下也愿意接受。

 

 职称烈士”说明了什么?【详细】

 职称乃人的附属物,无法与生命交换。“堂堂须眉,值得为了这点事自杀么,这么弱的心理素质,即使以后肩上给予重任,又如何担当的起?”在这一点上,“涂烈士”死得未必光荣。

浙大海归之死背后:学术信仰断裂【详细】

有人说,是现实杀死了涂序新。这很容易将涂序新之死陷入个体化解读。实际上,涂序新身上有相当一部分海归的心理印痕:从小生活在众星捧月的教育环境中,留学海外长期接受独立学术、优厚生活环境的熏陶,对国内现实缺乏了解,抱着一腔家国情怀归国后,面对巨大的现实落差,无法承受家庭期待与现实负重。

   

 

浙大海归博士之死:被指“无法适应环境”

【详细】 适应,在这里不是一个动词,

而是一个形容词,意味着某种状态。可是

这样的“适应”的代价是什么?其实正是

因为这样的“适应”造成了学术圈内的弄

虚作假、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死气沉沉

这就是一个大背景,笼罩在自杀的“海归

博士”周围,这就像是一种自然选择,把

一条生命逼上绝路。

 为何国内学术圈“残酷无信无情”?【详细】

对于当局来说,一边是高端人才奇缺,各地不惜重金全球招才,一边则是人才怀揣热情与理想来了,却待之如草芥。大陆一些高校和机构对人才如此“叶公好龙”的做法,以及国内日趋恶劣的学术环境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迅速、彻底改变之。


能否全归咎于高校体制【详细】
面对体制问题,凭个人力量确实很难改变,但不能做到“兼济天下”,至少应做到“独善其身”;动辄自杀,是对自己生命价值和寄予厚望的家庭、社会的不负责。

 

国内学术圈“人情世故”可畏【详细】
当我们在扼腕叹息一个生命的戛然而止时,我们又不能不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名海归博士踏上了不归途?是职称申报,还是校方承诺?作为局外人,我们无从得知。然而,不管哪种原因,我们都不能回避和逃避的是,我们需要为这名海归生命的流逝而承担一定的责任。

 

海归讲师跳楼敲响学术环境的警钟【详细】
倘若没有一个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和环境,缺乏合理的科研机制和发展环境,则势必会加剧高层次科研人才的流失,这也是让人忧虑之处。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首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应该努力从各方面为人才提供一个更好的学术和科研环境,这样回国效力的留学生就会更多,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才来中国发展。

 

 

 

自杀现象应进行理性认知,走出直觉解读的模式,使问题得以成为一个公开的议题,脱敏化是必要的。【详细】

尊重生命,包括尊重死者的意志,尊重他作为个体所经历的一切悲苦、孤寂与哀伤。每一个生命都具有独立的意义,意味着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世界,把自杀认知停留在直觉水平,并且由此而径奔控诉解释或者选择回避态度,并不是好的做法,因为它只会带来一种奇怪的“敏感”态度:不是逃避主义的敏感,就是跳脚而起的敏感。

相关链接

三轮车夫读博与博士自杀【详细】

武大34岁博士自杀 疑与论文压力过大有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