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序新:1977年8月生于浙江金华, 1995年9月——2001年6月就读于清华大学, 2000年6月获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2001年6月获法学学士学位。2001年9月— —2007年6月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分别于 2004年和2007年获得岩土工程硕士和博士 学位。其后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工作,2009年6月中旬回国到学院工作。 |
这位32岁的海归,今年6月才从美国芝加哥市返回中国。回国之前,他的悲剧毫无征兆,似锦前程在等待着他。然而9月17日凌晨2点,在留下了6页遗书后,他走上了他所居住的浙大综合楼顶楼。他正在待业的妻子和3岁的孩子当时应该正在睡梦中,对即将发生的灾难浑然不觉。可以确认的是,在浙江大学担任教职期间,几乎没有人预料到涂博士的非正常死亡,浙大提供的信息显示,就在跳楼前6天,他还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涂博士离世后月余,各种猜测仍然在网上发酵。
浙大举行涂序新老师遗体告别仪式【详细】 九月二十九日上午八时三十分,涂序新老师遗体告别仪式在杭州殡仪馆举行。参加告别仪式的有学院领导、学校相关部门、部分师生及涂老师亲属与同学,共100余人。 |
![]() |
|
![]() |
博士的收入之所以低,也和资产专用性有很大关系。正式因为自己的高专用性造成的低转换可能,博士在与校方的薪酬谈判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校方很清楚,即使给你2000,你也得来,否则你将很难找到用武之地。正是缺乏谈判能力,导致涂博士在浙大只提供教职而不给职称的情况下也愿意接受。
职称乃人的附属物,无法与生命交换。“堂堂须眉,值得为了这点事自杀么,这么弱的心理素质,即使以后肩上给予重任,又如何担当的起?”在这一点上,“涂烈士”死得未必光荣。
有人说,是现实杀死了涂序新。这很容易将涂序新之死陷入个体化解读。实际上,涂序新身上有相当一部分海归的心理印痕:从小生活在众星捧月的教育环境中,留学海外长期接受独立学术、优厚生活环境的熏陶,对国内现实缺乏了解,抱着一腔家国情怀归国后,面对巨大的现实落差,无法承受家庭期待与现实负重。
|
浙大海归博士之死:被指“无法适应环境”【详细】 适应,在这里不是一个动词,而是一个形容词,意味着某种状态。可是这样的“适应”的代价是什么?其实正是因为这样的“适应”造成了学术圈内的弄虚作假、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死气沉沉这就是一个大背景,笼罩在自杀的“海归博士”周围,这就像是一种自然选择,把一条生命逼上绝路。 |
对于当局来说,一边是高端人才奇缺,各地不惜重金全球招才,一边则是人才怀揣热情与理想来了,却待之如草芥。大陆一些高校和机构对人才如此“叶公好龙”的做法,以及国内日趋恶劣的学术环境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迅速、彻底改变之。
|
|
尊重生命,包括尊重死者的意志,尊重他作为个体所经历的一切悲苦、孤寂与哀伤。每一个生命都具有独立的意义,意味着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世界,把自杀认知停留在直觉水平,并且由此而径奔控诉解释或者选择回避态度,并不是好的做法,因为它只会带来一种奇怪的“敏感”态度:不是逃避主义的敏感,就是跳脚而起的敏感。
三轮车夫读博与博士自杀【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