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中国广播网 > > 图片频道 > > 首页教育新闻

学子“间隔年”另类精彩艰险

2012-10-05 15:49    来源:羊城晚报     打印本页 关闭

钟晓玮在山西偏关老牛湾悬崖

  名词解释

  “间隔年”

  这个概念是西方社会通过近代世界青年旅行方式变迁总结出来的,指青年在人生不同阶段之间,做一次长期的旅行,体验与自己生活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个夏天,广州大学学生钟晓玮带着“饱经风霜”的行囊,回到广州。去年7月,他结束本科学习,背起最简单的装备,开始游走国内多个城市。期间,他在旷野草原遇过凶猛的藏獒,也遇过初次见面便待己如亲的陌生人。这一年是钟晓玮的“间隔年”。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热衷于这样的“间隔年”。问及旅行的意义,钟晓玮说,“纯粹是想看看这个世界”。

  装备:背包加上防潮垫

  “出去走”是钟晓玮一直都有的想法,加之身边有许多喜欢骑行、旅行的朋友,“间隔年”的想法便一直有之。

  去年,钟晓玮结束自己的本科学习,觉得“时机成熟了”。7月盛夏,他背上简单的行囊和一块防潮垫,带上衣服和单反,直奔西藏。不仅行囊轻便,他的旅途也极尽简单,徒步、睡沙发、搭顺风车……

  在西藏的一所寺庙里,钟晓玮过着简单、纯粹的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给当地小孩上课,一起玩耍,每天吃着土豆。两个月之后,他下山,回广州。出了火车站以后,直奔学校,办完研究生的入学手续以后紧接着就办了休学。“还记得那时候,皮肤黑得像个藏民,头发几天没洗,扎个小辫子,背个大包,跑进行政楼,像个疯子一样。”钟晓玮回忆道。

  此后,他继续上路。一开始,他边打工边旅行,走的地方也很“跳跃”。他曾在武汉一家青年旅社当前台,后来去了甘孜,为一个希望小学拍宣传片,接着又跑到北京去剪一些片子,为一个慈善组织的拍卖会做筹备工作。在北京待了一个月后,揣着1000多元的酬劳,他跑到山西。走了一个月,从北到南走到平遥。

  “在路上可能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花了这么多时间、这么辛苦出来旅行为了什么。”归来的钟晓玮很坦然地说,“不为什么,只是纯粹的想看看这个世界。”对于他来说,长时间独处、看绝妙的风景,跟遇到的人迅速短暂地建立关系、看到生命在面前展开一种新的形态,便足矣。

  惊险:路遇藏獒和“劫匪”

  当然,旅途中少不了奇遇和历险。

  在青海湖徒步时,钟晓玮曾觉得“自己要完蛋了”。那天,他沿着109国道走,但觉得不过瘾,便转向湖边走去。结果在日落以前,海在他面前只是一条蓝色线。跋涉半日,期间,他遭遇恶犬,翻越铁丝网,走过牧场,穿过处于沼泽化过程的草甸,涉过斑头雁栖息的湿地,还看见藏狐突然出现,惊起雁鸥一片。此时,天色渐黑,举目四顾,并无人家。

  后来,一条大河阻绝了他的去路,他只得原路返回。跃过一条小河时,因背包太重失去重心,他连人带包掉进河里。回到公路中,已是半夜。草原上的血红月出,照着他的前路。逆着月光,一头巨大的藏獒突然奔到眼前。在那一瞬间,钟晓玮以为自己要完蛋了。藏獒绕着他转了一圈,两度扑到跟前,充满敌意狂吠。它后面跟着同样巨大的另一头凶猛藏獒。慌忙中,他举起水杯,猛然敲击地面,边敲边退走。

  脱险之后,他突然觉得腿软,积压多时的疲惫感一泻而出。此时,一位藏族青年驱摩托一路高歌迎面开来,在他面前停下。“该不会要被劫了吧?”钟晓玮说,自己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样,他已经在盘算如何商量“钱财相机都可拿去,但内存卡和移动硬盘请给我留下”。结果,青年微笑着叽哩咕噜说一通,和他热情握手后,扬长而去。

  感动:少年僧人赠路费

  一路行走,钟晓玮觉得自己是凭借陌生人的善意坚持下去的。“很多旅行的人很热衷于统计数据———花了多少钱,走了多少公里,搭了多少辆车。我很懒,没有去算这些数据。但我永远会记得哪些人曾经帮助过我。”他说。

  在黑马河,钟晓玮遇到了初次见面便将自己当好友的藏族僧人噶尔丹。“他让我搭车,热情地邀我到寺庙作客,在寺里喝了奶茶吃了青稞饼,简单地聊了一会。临走时,他还塞给我100块钱,并叮嘱,到了格尔木没钱就给他打电话,他给我寄。”钟晓玮说,当时自己“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上路之后,山风凶猛,不时挟沙石来袭,钟晓玮走得很吃力。这时候,噶尔丹“从天而降”。原来,因为担心,噶尔丹返回寺庙后特意借了摩托车赶来送别好友。

  在兰州,钟晓玮也遇到了让自己搭顺风车的好心人魏叔。魏叔待他如儿子。“他与我父亲同年,我也与他在澳洲的儿子同岁。魏叔带我到黄河边水车公园喝茶吃鸡吃烧饼,带我到可临窗观黄河的高级西餐厅吃中餐,几杯白酒下肚,更是熟络。”他和魏叔把酒谈人生,此后,魏叔还带着他回家,午夜促膝长谈。隔天,吃过牛肉拉面,魏叔为他送行,帮他提包。离别的时候,两人一时语塞,只有用力拥抱挥别。

责编:张文静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