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长沙11月9日消息(记者安红丽)当前,我国健康及医疗卫生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得到工程技术领域的强有力支撑。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正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为尽快适应当前健康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支撑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健康中国2030”,工程学和医学的交叉融合向纵深发展越来越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工医结合”成为促进工科和生物医学融合发展的主流。11月8日,作为第五届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论坛的分论坛之一,工医结合与创新人才培养论坛在长沙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邀请多位“工医交叉”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如何进一步促进工科和医科的有机融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合理融通课程体系,为健康及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出工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中南大学副校长陈翔从建设概况、发展历程、建设成效和支撑发展四个角度分享了湘雅医学大数据系统的建设情况。他提出,医疗健康关乎国计民生,医学大数据水平关乎大健康产业发展高度,加快大数据中心建设对满足人民健康医疗需求、推进工医结合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要充分发挥医科院校优势,以临床、新药研制、疾病预防、康复等人类健康问题为导向,着重培养拥有更深医学背景的理工科复合人才,才能与综合性院校错位发展,凝练出自身特色。”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李建清表示。同时,他分享了南京医科大学近年对“以健康为导向”的医理工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以及取得的成果。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万遂人指出,中国的BME工程教育认证已经走过8年的历史,工程教育认证的目的是构建中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等。他认为,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框架应以学生为中心,有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能够分析、沟通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付玲以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为例,介绍了工医理交叉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分享了共建学科学院独具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童善保分享了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教育认证的实践和思考,详细介绍了基于OBE的培养体系,如何进行改革,实现对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的全面支撑,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实现向培养目标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机制。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高端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着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知识体系相应独立,工程技术与生物医学培养模式相对分离,技术创新和医学转化研学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涂景指出,针对这些问题,东南大学通过重构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紧密融合的知识体系,建立工程技术与生物医学知行融汇的教学模式,整合校企联合、中外互动的立体化合作平台等举措,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知识完备、工程与医学思维融合的复合型创新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

  论坛现场,六位报告专家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工医结合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论坛为相关领域的参与者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为进一步促进工医结合、培养创新性人才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