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浙江高校大学生访舟山锣鼓传承人:曲不离口,鼓不离手

2017-07-14 09:16:00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舟山7月13日电(通讯员 吴娇娇 金艳)据了解,舟山锣鼓雏形源于明清时期,是大套复多段吹打乐,乐队中吹、拉、弹、打多项乐器,配置齐全,两大主奏乐器——排锣、排鼓,演奏风格独特,音量对比明显,音响色彩丰富,具有浓郁的海洋民间特色。

  为传承和发扬舟山非物质文化遗产,7月5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寻非遗之缘,颂群岛之华”暑期社会调研团26名成员前往定海区白泉镇,走访舟山锣鼓传人高如丰老人,了解老人与锣鼓结缘的一生。高如丰老人是白泉高家小唱班的第三代传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舟山锣鼓传承人。

  豪迈鼓声震青霄,磨杵十年终出鞘

  队员们走进高如丰老人的庭院,头发花白的他迎面走来,热情地招呼队员们坐下。当被问及何时开始学习锣鼓,老人表示,“我出生于1937年,七八岁便开始学习锣鼓,十岁左右开始念私塾,3年之后就跟随父亲正式学艺。从二胡、板胡、扬琴、笛子到各种锣鼓,民间乐器的吹、拉、弹、敲,十八般武艺样样都学。”

  古稀之年的高如丰,风采依旧,他告诉队员们,雄壮、狂澜的鼓乐声使他对锣鼓爱不释手。老人还为队员们介绍到,舟山锣鼓有三种类别,吹打乐、锣鼓乐和吹打唱。舟山锣鼓是舟山民间艺人以常年累月的吹打实践并吸收、融会外来的艺术特点,不断进行丰富充实而逐渐形成的。

  高如丰老先生正与队员们分享自己的锣鼓生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义斌 提供

  老人讲述到,别看锣鼓简单,它需要有一定的基本功并经过反复练习,才能敲打出气势磅礴的鼓乐声。他的父亲高生祥是上一代的锣鼓传承人,从小对他极为严苛,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今,老人闭着眼都能准确无误地击中鼓心,演奏锣鼓乐曲。

  “20世纪50年代末,父亲高生祥、大哥高如兴、二哥高如明和我,父子四人组成了‘高家小唱班’。”在自身反复练习的基础上,集他人之长,在高家班以传统曲牌“将军令”为主体旋律的“三番锣鼓”中,将大小不一的几面锣与鼓组合起来演奏,大大增强了乐曲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老人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勤加练习,拥有坚实的基础,才能更好地创新发展锣鼓文化。”

  忆往昔岁月之苦,看今朝风华正茂

  当被问到学习锣鼓之路有何困难时,老人对队员们说,在文革时期,舟山锣鼓随民间艺术曾受到禁锢,高家小唱班几十年以来积累的大量资料,都被付之一炬,锣鼓队也随之解散。为谋生计,老人和他的兄弟们开始学习理发。这一时期是锣鼓文化最为艰难的时期。

  1979年,文化部为抢救民间音乐,将舟山锣鼓作为国家级重点民间器乐曲入编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这时候,舟山锣鼓开始复苏,已不再是“高家小唱班”的形式。

  1986年,舟山锣鼓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许多曲目被制作成唱片,先后被中国艺术团、中央乐团等众多国家级院团改编演奏,并多次获奖。

  高如丰老先生向队员们展示证书。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义斌提供

  至今,先后已有六七支舟山锣鼓演奏队多次获得全国、全省金奖,目前,全市能正常开展活动的舟山锣鼓演奏队有20余支。2006年6月,舟山锣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鉴于高如丰老人对浙江传统音乐传承发展做出特别贡献,浙江省文化厅授予他浙江传统音乐传承特别贡献奖的荣誉。除此之外还获得其他诸多奖项。

  高如丰老人向队员们表达了他真实的内心想法,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将自己的全部手艺教授给后人,带领学员们学习舟山锣鼓的精髓,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后人将锣鼓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锣鼓文化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舟山锣鼓被誉为“中国渔家交响曲”,既是舟山宝贵的海洋民间艺术资源,也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瑰宝。通过高如丰老人的详细介绍,队员们意识到了保护舟山锣鼓的重要性,“今后,队员们将更广泛地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动员全民,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贡献。”

编辑: 张淼
关键词: 1986年;传承人;浙江高校;舟山;大学生;队员;主奏乐器;将军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

浙江高校大学生访舟山锣鼓传承人:曲不离口,鼓不离手

浙江高校大学生访舟山锣鼓传承人:曲不离口,鼓不离手,1986年,舟山锣鼓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许多曲目被制作成唱片,先后被中国艺术团、中央乐团等众多国家级院团改编演奏,并多次获奖。锣鼓文化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舟山锣鼓被誉为“中国渔家交响曲”,既是舟山宝贵的海洋民间艺术资源,也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