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高考”故事|罗中立:一个电话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2017-06-02 09:54:00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 李相博 摄

  新华网北京6月2日电 1977年,关闭10余年的高考大门重新开放。参加考试的人身份不同、年龄悬殊。

  转折:一个电话改变他一生的命运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远在四川达县(现四川达川区)大巴山区的罗中立还是从学生口中知道了这个消息。“当时我正在达县钢铁厂动力车间当检修工,也教一些学生画画,在县城里小有名气。因为正准备打家具组织一个新家庭,所以并没打算回学校参加考试。”罗中立回忆道。

  然而命运总是如此神奇,报名截至的最后一天,罗中立接到女朋友的电话,劝他要把握机会去参加考试。“我想既然是老丈母、老丈人和女友的意愿,就不敢怠慢,马上准备去报名。”罗中立说当时自己真的想得特别简单。

  到县城要过一条周河,走到岸边,只要大声吆喝“过河,过河”,对面的船家就会过来。大雾漫天,看不到船影,只听得到桨声。那一天,那一汪清水,让罗中立一直很怀念。

  赶到县城招生点,报名工作已经结束。抱着不能放弃的想法,罗中立还是敲开了住在县委招待所招考老师的大门。最后还是招生的专业老师说:“这是我们川美附中的一个学生,这个同学成绩很好”。这几句好话,为他争取到补报的机会,成为那个招生点最后报上名的考生。

  “现在我还常跟我夫人讲,很感谢你,你的电话改变了我的一生,也改变了我们的家庭。”回忆过往,罗中立很是感叹。

  成长:开放活跃的校园 孕育出《父亲》

  1978年,已近30岁的罗中立,以专业双甲的成绩如愿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经历过特殊时期,再次回到校园,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重获新生和开放的氛围。”罗中立说,当时川美的创作为什么能够这么有突破性,特别是在题材上的突破性,这跟当时校方提供的开放办学的空间有很大关系。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1980年,正读大三的罗中立开始积极备战“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

  粗糙的大手端着一只瓷碗,面容黝黑,刀砍斧凿的皱纹,干涸欲裂的嘴唇,“父亲”咧嘴笑着,他的笑容有苦涩与隐忍,也有乐观与希望。罗中立的这幅参展油画作品《父亲》以直击人心的力度,震惊中国画坛,也成为中国当代美术史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如果没有恢复高考,没有这四年大学生活,或许也就没有《父亲》和以后的一些作品出来。”罗中立说,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有了重新回到校园的机会,才能把潜能发挥出来。

  感悟:像打造酒窖一样打造学校

  1998年,罗中立出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上任之初也有人质疑他“没有管理经验”。“现在回过头看,打造学校其实就像打造一个酒窖,窖好才能酿出好酒,窖不好,好料也被糟蹋了。学生的技术可以教,但艺术氛围很难教。所以学校需要的是营造一个好的氛围。”罗中立把当年在大学校园里汲取到的养分带到了后来的办学理念里,用17年时间,把川美这个“酒窖”按照这些感受和体验营造出来、把握出来、强化出来。

  自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其所带来的深远意义一直影响至今。恢复高考在当时的社会、心理冲击,如今人们已很难想象与理解。

  “这40年,不仅改变了我们的个人命运,同时,国家也因为这个高考得到了一种改变。因为恢复高考以后走出来的这批人,后来在各个领域都挑起重要大梁,成为了一些很出色的代表人物。”回望恢复高考40年,罗中立评价道。

编辑: 朱敬一
关键词: 罗中立;1980年;父亲;恢复高考;酒窖

“高考”故事|罗中立:一个电话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1977年,关闭10余年的高考大门重新开放。命运总是如此神奇,报名截至的最后一天,罗中立接到女朋友的电话,劝他要把握机会去参加考试。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1980年,正读大三的罗中立开始积极备战“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