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央广网教育 > 教育滚动

央广网

共缅杨绛:坚守“最贤的妻” 无愧"最才的女"

2016-05-26 09:49:00 来源:北京晨报

  1981年与钱鍾书和钱瑗摄于三里河寓所。

  1934年杨绛与钱鍾书在北平郊区周游。

  

   无愧"最才的女"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周绚隆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他最后见杨先生是去年,《复堂师友手札菁华》出来之后,去给杨先生送书。那时候她身体还好,就是老年有点耳背,精力很好,思维清晰,她还幽默地开了玩笑。

   “她是一个真正看透人生本质的人,对于生死,对于名利,她是看开了。钱鍾书先生早年有一篇文章叫《写在人生边上》,杨绛先生有一部作品叫《走到人生边上》,后来她又以答问形式发表《坐在人生的边上》。他们夫妇两个,年轻时创作,生命是鲜活的写在人生边上,老年走在人生边上,再往前,她觉得走也走不动了,坐在人生边上思考。可以看出他们对生命理解的过程,他们对名和利看得很透、很淡,不愿意声张、喧哗、吵闹,只想做知识分子本分的事。对于利,多年来房子都是水泥地,没有进行装修,过得简单、清淡,不光把稿费捐了,还把他们家所藏的文物、书画全捐了。他们真正在意的是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文字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人生最终极的追求,其他的他们真是看开了。”周绚隆说道。

   另据人文社介绍,杨绛先生把她和钱鍾书的稿费全部捐给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出版方每年都会直接将稿费寄给清华大学,现在累计已近2000万元。

   五十几岁专门去学西班牙文

   法国文学翻译家、现年80岁的罗新璋自上世纪80年代来到社科院外文所与杨绛先生成为同事,他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说道,他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看了杨绛先生翻译的《吉尔·布拉斯》,觉得她翻译得非常活,很流畅,出彩,中文根底好。后来她翻译的《堂吉诃德》很有名,那是她五十几岁专门去学西班牙文。《小癞子》是流浪汉体小说的鼻祖,杨先生翻译得也非常流畅、传神。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罗新璋与杨绛先生一家交往比较多,后来年纪大了不便常去打扰她。

   罗新璋说道,杨先生与钱先生一样,淡泊名利。他们在南沙沟的寓所,以前都没有电视,后来播《围城》电视剧,他们家才买的电视。90年代时去他们家,冬天暖气还没来,家里已经挺冷,我和他们说已经有电暖器了,他们都顾及不到这些。去年,杨先生生日时罗新璋去看过她,七八个人,那时她已经104岁,每个人的名字都能叫出来,记忆力很好,但站起来再坐下有一些困难。罗新璋还提到,杨先生照顾钱先生的生活,支持他的学术研究方面做了很多。比如钱先生去世后,整理大量的钱先生手稿。

   据了解,在2000年,杨绛与商务印书馆达成协议,将钱鍾书的全部读书笔记汇编为《钱鍾书手稿集》,分《容安馆札记》《中文笔记》《外文笔记》三个部分,截至去年底,钱鍾书的读书笔记近70卷已全部出齐,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

   杨译《堂吉诃德》曾经是国礼

   杨绛先生的长篇小说《洗澡》和散文《干校六记》《我们仨》等出版以来长销不衰,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她翻译的外国古典文学名著《堂吉诃德》是我国第一部自西班牙语原文翻译的中文本,译文忠实流畅,神形兼具。1978年6月,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偕皇后索菲亚访问中国,邓小平把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作为国礼送给西班牙贵宾。杨绛翻译的《吉尔·布拉斯》,在法国文学史上不算经典之作,可是她的译文优美传神,很为读者喜爱。《小癞子》是流浪汉体小说的鼻祖,杨绛先生先后从英法译本和西班牙语原文翻译了三次,每个译本都受到欢迎。《斐多》翻译出版于2000年,是杨绛先生90高龄之际,根据勒勃经典丛书版《柏拉图对话集》原文与英文对照本转译的。为了译文的忠实性,她特地参阅了多部重要论著,力求了解文中每个字每句话的原意,进而把这部文辞奥博的对话译成流利畅达的家常话。波恩大学莫芝宜佳教授在为此书所作的序言中称“在西方文化中,论影响的深远,几乎没有另一本著作能与《斐多》相比。因信念而选择死亡,历史上这是第一宗”。

   耄耋老人独自叩问生命“边缘”

   201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9卷本《杨绛全集》。她创作的散文、小说、戏剧、文论等别具特色,全集可视为一部全面展现的作品。人民文学出版社曾于2004年5月出版了《杨绛文集》(八卷本)。《文集》一经出版立即在读书界引起热烈反响,同年9月即获重印。在此后的2009年6月、2010年5月、2013年6月和9月又先后重印4次,总印数达1.6万套,这在同类大型套书中是少见的。

   《杨绛文集》2004年出版时,杨绛先生已93岁,令人敬佩的是,此后至今的10年中,杨绛先生又有多篇(部)新作问世。2007年,她出版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这是一个耄耋老人独自在生命的“边缘”,面对死亡,探讨“生、老、病、死”这一人生规律,思索人生价值和灵魂有无的作品。作者以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阅历为基础,诚实幽深地自问自答,让读者从中也得到深刻的启迪和感悟,被人誉为百年中国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一部著作。

   2011年7月,杨绛先生在她百岁寿辰前夕,又以答问形式发表的《坐在人生的边上》,可视为《走到人生边上》的姊妹篇。

   98岁后续写长篇小说《洗澡》

   小说《洗澡之后》,是作者98岁后为长篇小说《洗澡》所写的续作,人物依旧,事情不同,读者可看到小说《洗澡》中有着纯洁感情的男女主角有了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洗澡》是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长篇小说。作品人物众多,故事曲折,其中尤以姚宓和许彦成之间的纯洁感情为人所称道。杨先生在前言中说,她“特意要写姚宓和许彦成之间那份纯洁的友情……假如我去世以后,有人擅写续集,我就麻烦了。现在趁我还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这部4.5万字的续作,就是她对她喜爱的角色一个“敲钉转角”的命运的交代和分配。

   除了上述新出版作品,《全集》中还有《文集》尚未收入的作品多篇,如《〈宋诗纪事〉补订手稿影印本说明》、诗作、书信,以及本世纪初同西班牙语文学研究界就翻译理论问题讨论的相关文章等。尤为重要的是,找到了作者于40年代创作的剧本《风絮》和翻译的理论专著《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这两个孤本。

   坚守“最贤的妻”

   钱鍾书眼中的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先生的书中确实写到不少家庭生活的内容,但并不仅仅是写网上流传的标题“人间最理想的婚姻”。她的一些散文名著中,可见杨绛一家人的命运在整个中国大历史中的起起伏伏,了解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所思所想,所追求所坚守,也了解他们一家三口的温馨的日常与无尽的悲欢。

   《干校六记》《我们仨》等是杨绛先生最为读者熟知的散文作品。《干校六记》自1981年出版以来,现在仍然不断再版,堪称“干校”文学中的经典。这部作品记述了1970至1972年间作者夫妇在河南干校的种种“琐细的旧闻和飘忽的感受”,虽说是“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但作者用温婉淡然、近乎白描的手法为那个时代画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剪影。当年胡乔木曾托钱 书转达他对此书的十六字评价:“悱恻缠绵,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句句真话。”

   《我们仨》是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以情感见长。1998年,钱鍾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4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该书最初出版于2003年。

  ■生活点滴

  为钱鍾书守门挡客

  杨绛在《我们仨》中写道,“鍾书的小说改为电视剧,他一下子变成了名人。许多人慕名从远地来,要求一睹钱鍾书的风采。他不愿做动物园里的稀奇怪兽,我只好守住门为他挡客。他每天要收到许多不相识者的信。我曾请教一位大作家对读者来信是否回复。据说他每天收到大量的信,怎能一一回复呢。但鍾书每天第一事是写回信,他称‘还债’。他下笔快,一会儿把‘债’还‘清’。这是他对来信者一个礼貌性的答谢。但是‘债’总还不清;今天还了,明天又欠。这些信也引起意外的麻烦。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扰和烦恼。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静!”

  家中仨人“失散了”

  《我们仨》中还写道,“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鍾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点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经走到尽头了。”“鍾书于一九九四年夏住进医院。我每天去看他,为他送饭,送菜,送汤汤水水。阿瑗于一九九五年冬住进医院,在西山脚下。我每晚和她通电话,每星期去看她。但医院相见,只能匆匆一面。三人分居三处,我还能做一个联络员,经常传递消息。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鍾书去世。我们仨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后期作品思索命运

  到了2007年的《走到人生边上》,杨绛开始在书中进行生命本来意义的思考。生死、命运、灵魂在书中都有涉及。书中有这样一段:“命造”相当于西方人所谓“性格”(character);“运途”相当于西方人所谓“命运”(destiny)。一般星命家把“命造”譬喻“船”,“运途”譬喻“河”。“船”只在“河”里走。十年一运,分两步走。命有好坏,运亦有好坏。命造不好而运途通畅的,就是上文所说的笨蛋、浑蛋安享富贵尊荣,不学无术可以欺世盗名。命好而运不好,就是有才能有品德的人受排挤、受忌妒,一生困顿不遇。命劣运劣,就是一生贫贱。但“运途”总是曲曲弯弯的,经常转向。一步运,一拐弯。而且大运之外还有岁运,讲究很多。连续二、三十年好运的不多,一辈子好运的更不多。我无意学算命,以上只是偶尔听到的一些皮毛之学。记者 刘婷

  ■杨绛笔下的钱鍾书

  爱情故事

  我第一次和鍾书见面是在1932年3月,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见面后老钱开始给我写信,约我到工字厅相会。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我则紧张地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于是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以至于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了。

  1933年秋的一天,我给鍾书寄了一封信,不巧被其父钱基博老先生看到了,老先生招呼也不打就擅自拆阅。后来鍾书跟我说,老先生看到信后,对我大加赞赏。因为我在信中对老钱说:“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亲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终不受障碍。”老先生边看边赞:“真是聪明人语。”

  1935年春,老钱获公费留学资格,那时候我还没有毕业,但是考虑到老钱这位大名鼎鼎的清华才子从小生活在优裕的家庭环境中,被娇养惯了,除了读书之外,其他生活琐事一概不关心,尤其是不善于生活自理,处处得有人照顾、侍候他。所以我就下定决心跟他完婚一起去英国。

  多年前,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我把它念给 书听,他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我说,“我也一样”。

  “笨”丈夫

  书常自叹“拙手笨脚”。我只知道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我并不知道其他方面他是怎样的笨,怎样的拙。

  1972年的早春,我们从干校回北京不久,北京开始用煤气罐代替蜂窝煤。早起,鍾书照常端上早饭,还有他爱吃的猪油年糕,满面得色。我称赞他能蒸年糕,他也不说什么,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儿。我吃着吃着,忽然诧异说:“谁给你点的火呀?”(因为平时我晚上把煤炉封上,他早上打开火门,炉子就旺了) 书等着我问呢,他得意说:“我会划火柴了。”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划火柴。

  有位外国学者读了鍾书的《围城》后赞叹不已,打电话说要见他。鍾书在电话里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何必一定要去找下这个鸡蛋的鸡呢?”

  我们在清华养过一只很聪明的猫。鍾书说它有灵性,特别宝贝。猫儿长大了,半夜和别的猫儿打架。鍾书特备长竹竿一枝,倚在门口,不管多冷的天,听见猫儿叫闹,就急忙从热被窝里出来,拿了竹竿,赶出去帮自己的猫儿打架。和我们家那猫儿争风打架的情敌之一是近邻林徽因的宝贝猫,她称为她一家人的“爱的焦点”。我常怕 书为猫而伤了两家和气,引用他自己的话说:“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

  共缅杨绛仙逝

  同愿先生走好

  @李清照的清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自由的灵魂不需要被祝走好,他们本就飞得比常人轻盈。只是一个时代终究还是过去了。

  @我是小太阳的大太阳啊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今日,你们仨相聚,先生好走。

  @豆糖真菌

  杨绛先生的文字是扎扎实实的真真切切的,听到消息一时不知该说什么,走好。

  @糊涂点吧嗯就这样

  先生走好,天堂团聚,感谢先生带给这世间无比珍贵的作品,感谢先生给世人留下淡然的身影与纯粹的灵魂,永生铭记。

  @沙_墨_沙

  前几天辟谣说没有病危内心还窃喜,今日消息一出像心里落空一般,愿先生一路走好,天堂再见先生心心念念的人。

  @迷鹿Suri

  特别羡慕钱 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的爱情,在钱 书先生和他们的女儿相继去世后,杨绛先生曾说:“我们三人就此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现在也好,您终于“回家”了。这大概是中国最后一位被称为“先生”的女性了。

  @初心悦

  寒假刚刚读完《我们仨》,为那与世无争的一家三口和先生的从容淡定所感动。而今天他们仨终于团聚了,愿安好。

  @Miranda_等等等

  在西班牙,前天做演讲,讲到《百年孤独》,老师说《百年孤独》是西班牙语文学史上排名第二的作品,然后我傻乎乎地问第一是哪个,被瞪了,第一毋庸置疑是《堂吉诃德》。先生走好,从此世间再无一女子称“先生”。

  @早餐佳糖

  可能我终究还是学识薄浅,竟然不认识您。但是我听说过您一些经典的句子,等到高中学业结束了,有机会就去读读您的书。没听说过您是我的愚蠢和遗憾。先生,一路走好。

  @兀蔺澈

  今天在课上突然听到杨绛先生病逝的消息,心中不禁感伤。那个可以被称作“先生”的女子居然走了。为杨绛先生感怀。

  @CadaDiaConCN

  杨先生自学西语三年,在文革时期翻译出了《堂吉诃德》,实在佩服。先生一走,才恍然觉得那个时代的才子佳人们真的是都已经离开了。小时候看《我们仨》看不懂只觉得通篇碎碎话,长大后再看,才觉得是通篇萧肃,满纸悲怆。先生一路好走。

   @RY-34

  可能是中国最后一个用“先生”称呼的女性了,也给那个美好的时代画上了句号。走好,先生。

  @Zi色的杰奏

  我是一个不太有文学修养的人,但看着从史铁生到杨绛,从小到大语文课本里的那些名家陆陆续续地走了,还是有种说不出的伤感。

  @七成熟刚刚好

  上次在书店还看到杨绛先生的专栏,先生是女性中的模范,把日子过得简单而恬淡,年过百岁仍笔耕不辍,可敬可佩。“人生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愿在与家人团聚的路上一路走好。

  @Gthvzmfij

  惭愧于对杨绛先生的了解只停留在《我们仨》,在图书馆一字一句抄下她对钱鍾书先生的感情:“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白开1杯

  《我们仨》,内容已经记不清了,却还记得那层细细密密的感情。她总自己喃喃:“我自己一个人,怀念我们仨。钟书和钱瑗走后,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回家了,先生。

  @Hannah寒君

  至今看到这个消息还是会不禁泪目。还记得几年前电视上采访杨绛先生,她还能一个人上凳子换电灯泡,如今斯人已逝。回国定要重新好好拜读《我们仨》和杨绛先生96岁写作的《走到人生边上》。杨绛先生走好,再也不用一个人怀念“我们仨”了,从今以后没有死别,不再生离。

  @thriller_appal

  前几日看到别人摘抄先生的百岁感言,那时便想着去读一读。但直到今天得知先生病逝,才找来读了。似乎再说什么都不够妥当,先生一路走好。

  @阿汤的猫猫

  先生走好!此生不敢奢求有先生般美好的爱情,唯愿有先生般的处世态度,得以遇见美好的人生。

  @MorningFiona

  理想的婚姻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我有限的见识中,觉得就应该是钱鍾书和杨绛那样,志趣相投,心性相契,平淡相守,共度一生。

  @心若明镜台

  悼杨绛先生——曼妙人生若流泉,蜿蜒纵横任自然。才高堪将天真绎,情浓尤为良妻范。慧眼识破炎凉事,慈悲化作笔底澜。我酹清溪一抔泪,汇入江海万世传。

编辑:单晓琳

关键词:先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1933年;文学研究界;宜佳

说两句

相关阅读

你知道“先生”一词的由来吗?

明天,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将在新加坡进行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马英九:两岸领导人会面水到渠成  日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召开记者会表示,两岸关系是与时俱进,两岸领导人会面是水到渠成。

2015-11-07 13:42:00

从互称“先生”看两岸政治互信

从互称“先生”看两岸政治互信,经两岸有关方面协商,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将于11月7日在新加坡会面. 中台办、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强调,此次会面双方以两岸领导人身份和名义举行、见面时互称“先生”。

2015-11-05 23:32:00

两岸领导人会面时互称“先生” 会面结束后将共进晚餐

张志军强调,此次会面双方以两岸领导人身份和名义举行、见面时互称“先生”,是经双方商定的。张志军介绍,两岸领导人此次会面,将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探讨深化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增进两岸民众福祉等重大问题,以维护和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015-11-04 09:14: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