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名人专题 > 郭虎专题 > 郭虎访谈摘要 > 正文

发展职业教育,服务西部新农村建设

2010年05月27日 17:39来源:中国教育报打印字号:T|T

郭 虎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实践证明,技能致富是农民最有效的致富手段,教育移民是最稳定的移民途径。

  以农业为主的西部内陆省区,无论是发展农村经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还是加快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现代化进程,都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作为面向民众、服务社会和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最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助民、惠民、富民的重要手段,成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的基石,成为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的保证。因此,职业教育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其文化素质从根本上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我国广袤的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和牧区,需要转移的农牧区富余劳动力每年都在增长。在这些农牧区转移劳动力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文化程度还相对较低,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20%;在数百万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中,情况也大体上如此。同时,全国尚未脱贫的人口绝大多数生活在西部地区,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近年来,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证明:技能致富是农民最有效的致富手段,教育移民是最稳定的移民途径。事实证明,要让农牧民真正移得出来、呆得下去、富得起来,关键是教给他们脱贫致富之技,授给他们安身立命之本。

  在以农业为主的西部内陆省区,无论是发展农村经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还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进程,都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以宁夏为例,今后几年,自治区将重点在每个县建设好一所职教中心,在每个市依托高等职业院校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好一个功能齐全的实验实训基地,在首府银川建设好一个为全区高、中等职业院校服务的实验实训基地,建成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骨干特色专业和示范性院校。西部地区的目标应该是:为农村牧区每个农牧民家庭培养一名中职或高职生,实现一人有技能、全家都脱贫。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就要将家庭经济困难的农牧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纳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资助范围,确保农牧区初中毕业生在接受义务教育后有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权利;就要进一步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实用型、开放型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培训网络,把职业教育办成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的基地;就要积极开展农牧区“绿色证书”培训,培养适应农牧区产业调整、农业发展需要的“离土不离乡”的能“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农牧民。

  目前,在广大的西部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他们是潜在的产业大军和“未来”的城镇居民,这些人要实现向非农产业领域和城镇的有序转移,就必须依靠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来掌握“一技之长”。特别是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土地贫瘠、长年被干旱困扰,仅仅依靠农民耕种土地、牧民分散放牧是很难实现脱贫致富目标的。根本的出路在于减少农牧业人口,实现农牧区劳动力高效、有序转移。近年来,西部地区一些省区提出并组织实施的“劳务经济”、“打工经济”,大规模地转移当地剩余劳动力,正是出于这样的战略考虑:每转移出去一个人,一个家庭就可以脱贫;每转移出去一个人,就减轻了一份对西部地区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因此,这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致富方向。今后,西部地区的教育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与劳动、扶贫开发等部门的联动,大力开展农民工培训,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一定职业技能、在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的“送得出、扎得住”的进城务工人员,为农牧民技能致富作贡献。

  职业教育东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是近年来西部地区在发展职业教育中所探索出的一条成功之路。去年,地处西部地区的宁夏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取得可喜成果,全年共输送出1.4万人到东部数省(市)接受职业教育。今后一个时期,西部各省区在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的同时,都把发展服务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这就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强东西部合作办学力度,与发达地区职教集团、企业和学校实行“订单式培养”、“零距离对接”,进一步加快培养能够适应宁夏乃至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制造业、服务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确保西部农村每户家庭至少有一名技术工人,带领全家脱贫致富。

  总之,对于西部欠发达省区而言,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就要深入实施“技能致富”计划,大力提高劳动者尤其是农村新一代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业致富技能。只有把沉重的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郭虎)

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责编:邵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