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抚州7月3日消息(记者盛杨泳)赏禾杠舞,听宜黄腔,寻古建筑,探夏布踪迹……在山灵水秀、禅韵戏乡的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处处涌动着“非遗”盛宴。7月2日,“奋进新时代 书写新荣光——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十周年暨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暨中央、省、市媒体采访组走进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一起探寻宜黄在振兴与发展中的文化传承密码。

演员们在舞台上演绎宜黄戏(央广网发 宜黄县宣传部供图)

抚州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地域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油画、傩面具等文化品牌产品和生态文化、名人文化等不断涌现。宜黄戏、广昌孟戏、南丰跳傩、乐安傩舞、黎川舞白狮、宜黄禾杠舞,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当地节庆日必备文艺节目,亦在国内外颇具影响。

演员唱宜黄戏(央广网发 宜黄县宣传部供图)

“宜黄腔原来由笛子伴奏,通过宜黄人民的智慧,现在演变成了用胡琴伴奏,把节奏变得更加丰富。”宜黄县文化馆原馆长吴复后现场接受采访时说。当日,江西抚州曹山景区的文创街区舞台,宜黄戏《对丹》正在上演。

央广网记者 盛杨泳 摄

抚州市宜黄县文化源远流长,历史底蕴深厚。宜黄戏,至今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是地方大型古老剧种之一,中心流传地区为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远及赣东北、赣南和闽西一带。其主要声腔“宜黄腔”(二犯)是京剧、赣剧、汉剧、徽剧等古老剧种“二黄腔”的前身,明末清初,由在南方流传的甘肃“西秦腔二犯”演变而成。“宜黄腔”因产于宜黄县而得名,宜黄又称“戏乡”,因盛产夏布而商贾云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戏曲艺术的繁荣,历史上,宜黄艺人多达3000余人,古有“临川才子,宜黄弟子”之称。2006年,宜黄戏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胡斐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