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抚州7月2日消息(记者盛杨泳)国内商界曾流传“药不过樟树不全,夏布不到棠阴不白”之说,数百年来,优质的棠阴夏布因“轻薄如蝉翼、白如宣纸”而久负盛名,当地不仅能织出800~1200筘的精、细、光、滑、软的夏布,还是明清时期国内进行夏布漂染深加工的唯一地点。

7月2日,“奋进新时代 书写新荣光——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十周年暨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暨中央、省、市媒体采访组走进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棠阴古镇,感受这座极盛时期“商船云集”地。

棠阴古镇旧址(央广网记者 盛杨泳 摄)

棠阴古镇自古因水而兴,塑造出独属于这片土地的血脉与风骨。该镇坐落在宜水河畔,旧时此地盛产夏布,质量上乘,远销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各国。极盛时期“五里长街,商店栉比;十里河埠,商船云集”,因而留下了“烟囱三万六,人口十万众”和“小小宜黄县,大大棠阴镇”的说法,足以让人遥想其当年的繁华盛景。

“棠阴地处宜水中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宜大量种植苎麻,并且这一带水流平缓,遍布鹅卵石,清澈如镜,硫磺含量极其丰富,极具漂白效果。凡经此河水漂洗的夏布无不‘洁白如银,轻柔胜丝’。”当地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因此这里的夏布赢得了“夏布不到棠阴不白”“棠阴夏布胜杭纺”等美誉。

古镇巷道(央广网记者 盛杨泳 摄)

谈及夏布的制作流程,当地一易姓村民兴致勃勃地介绍了起来:“蒸布、沦布、酱漂、打碾、水漂、过酱、脱水、漂晒……”关于棠阴夏布深加工的13道工序,他早已烂熟于心。在他的记忆中,当地每年端午过后,南自清浦(现棠阴镇雷湾村渣堡)、北至棠阴镇解放村索湖的长达16里的河面、河滩,夏布接踵覆盖,好像皑皑白雪,更似银丝涌动,蔚为壮观。

堂阴古镇吴家大院(央广网记者 盛杨泳 摄)

据了解,宜黄县棠阴古镇是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至今有四千八百年至六千多年的历史,是一个集新石器文化、明清古建筑文化、夏布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风水文化、为一体的历史著名古镇。古有记载“三万六人烟”,人口约十二万人左右;在宜黄民间流传一句老话“小小宜黄县,大大棠阴镇";从明代起,棠阴古镇就以盛产夏布而闻名于世,“五里长街十三巷,满街都是夏布行”。当年经济的繁荣,极大地促进古镇文化、民俗、书院、祠堂、民宅建筑的发展。二十年前,棠阴古镇仍保留三百多栋明清时期建造的官邸、豪宅、祠堂;此外还有许多汇萃了深厚文化积淀的塔、坊、桥、古巷、古井。

编辑:王一凡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