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都昌3月12日消息(记者胡斐 通讯员傅建斌 李韧 曹晓林)江西都昌把发展农业产业作为鄱阳湖退捕渔民转产就业的重要途径,大批渔民转变“靠水吃水”传统观念,“洗脚上岸”变身农民后干劲十足,日子照样有奔头。
退捕渔民在学习驾驶农机(央广网发 通讯员傅建斌 摄)
  春耕时节,记者在都昌县西源乡禁捕退捕产业示范园看到,数十亩温室大棚内生机勃勃,村民正忙着在大棚内种植红薯苗、管护西瓜苗。几名退捕上岸的渔民集中在一起,学习驾驶农机翻土整地,为红薯移栽做好准备。
  “以前驾船打渔,现在学着操作农机耕地,应该会很快适应。”退捕渔民江新福对于自己的“新角色”,显得信心满满。
村民在西源乡禁捕退捕产业示范园搭建大棚(央广网发 通讯员傅建斌 摄)
  西源乡副乡长杨坤平介绍,西源乡在长溪村、沙塘村两个传统渔业村建设1200余亩转产就业基地,主要从事大棚蔬菜、瓜果及红薯种植,带动退捕渔民转产增收。“村里成立了辉腾种植专业合作社,有43户渔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参与务工的形式参与红薯种植。退捕渔民仅通过在基地务工,每年可增收5000余元。预计入股渔民人均年收入可达5-6万元。”沙塘村转产就业基地负责人曹小华说。
沙塘村村民在大棚内劳作(央广网发 通讯员傅建斌 摄)
  据了解,都昌县是鄱阳湖滨湖人口大县,曾有渔民3000余户,9600余人,其中贫困户270余户、1200余人。鄱阳湖“十年禁捕”,大批渔民“洗脚上岸”,一些渔民存在返贫的风险。都昌县将渔民转产转业作为长久之策,坚持渔民扶贫优先支持、转产项目优先落实、产业资金优先保障、渔民利益优先联结,确保退捕渔民“退得出、稳得住、能小康”。
  长溪村村民在大棚内管护西瓜苗(央广网发 通讯员傅建斌 摄)
  滨湖大镇万户镇规模流转土地2800余亩,建设集种植、采摘、加工、休闲于一体的综合转产转业产业园。该镇刘仲村先后有270余户村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吸纳转产渔民19户、贫困户55户。目前产业园一期核心区1000亩已种植油茶700亩、中药材300亩。针对油茶、中药材的回报周期长、投入成本较大,在套种油菜、花生等经济作物的同时,产业园内还种植了一些果树,并兴办采摘园,以降低园区生产经营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
  现年56岁的刘仲村村民刘圣环,在鄱阳湖打了近40年鱼。他立足呵护鄱阳湖渔业资源,实现早转产转业,2018年注册成立了都昌县刘仲圣环农民合作社。刘圣环拿出曾经从事渔业的积蓄,出资15万元入股产业园。他介绍,村里人不仅可以入股产业园,而且凡是有劳动意愿的退捕渔民和贫困户,都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在产业园从事短期或长期固定用工,合作社与其签订用工协议和收益分红协议,目前在产业园务工人员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