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新干10月15日消息(记者邓玉玲 通讯员彭建新)早上5点,赣江堤外,晓风明月,一群牛一个人,像一幅画定在江西新干三湖镇蒋家村,至今已有七八年。

  画中的主人翁叫蒋春林,今年48岁,从小患小儿麻痹症,妻子肖红华是一名聋哑人,夫妻双残。虽然生活困苦,但蒋春林相信“天道酬勤”这个理。于是每天五点起来放牛,这也成为了他这些年脑海中固定的“生物钟”,用蒋春林的话说,“比闹钟都要准。”

  身残而志坚,蒋春林从未放弃自己的致富梦想。早些年,他想尽办法都找不到事做,只能守在家里种一亩三分地。结婚生子后,两口子日子过得更艰难。整天无事做,赚不到钱,让蒋春林差点泄气。

蒋春林在枳壳基地学习种植技术(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直到2013年,精准扶贫走进他的家,蒋春林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激发了他的干劲。

  这一年,他加入了村里组建的志兴水产合作社,村里有劳动能力的七名贫困户纷纷入股“抱团取暖”,水面养鸭、水里养鱼,这是来自一群贫困户的“集体智慧”。通过投工投劳,蒋春林不仅赚劳务费,鸭子卖掉后还有入股分红。去年,他就通过养鱼养鸭赚了4000多元。今年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鸭子销售不畅,但有当地政府和帮扶单位的消费扶贫作为保障,他们的鸭子卖得一只不剩。前年,村里建起枳壳扶贫基地,尝到甜头的蒋春林又入了股份。地上种树,树下种菜,同样是这块红土地上的生存之道。黑芝麻、花生、车前草,样样齐全,蒋春林在这里也刨到不少的“金子”。

  投身集体经济,格外自我加压。蒋春林除一天忙着合作社的事情,还简单将自家的猪圈改一下,养起了牛、鸡、鸭、鹅、狗等。“一头牛可以赚2000元,一只狗可以赚200元……”细数自家的“脱贫产业”,蒋春林笑魇如花。

蒋春林在喂鸭食(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虽然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放牛、铲牛粪、喂鸭食、搬鸭粪……一天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5点、11点、14点、18点……生物钟不停地敲响,催着他干活,但蒋春林的心里乐开了花。

  如今,蒋春林的妻子肖红华也在扶贫车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离家只有三四里路,交通方便,每个月计件工资都在1400—2000元,一年的收入就有2万多元。虽然肖红华口不能言,但脸上的笑容却难掩内心的喜悦。“要努力赚钱了!可别被老婆超过了。”看着妻子的收入一个月比一个月多,蒋春林笑笑说。虽然妻子不能说话,但他知道妻子还有一大的愿望:“在县城买个房,一家人能够更好的生活……”

  透过蒋春林的“生物钟”,清晰地看到了贫困户的脱贫密码——勤劳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