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丰1月25日消息(记者王一凡 通讯员周莉莉 林雨欣)17年时间,献血次数高达150次,总献血量累计至201600毫升,这是程远山的无偿献血记录。按照我国正常成人男子的血液总量占体重的7%~8%计算,他的献血量已接近他本人全身血量的25倍。

  今年,51岁的程远山和他儿子共同在洋口镇经营一家饭店,儿子负责掌厨,他和妻子负责帮厨。在忙碌又充实的生活中,无偿献血,是程远山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

  “每次献血都是在挽救一个生命”

  程远山的手机里保存着他每一次献血的记录,不断地向上滑动页面,最底端一条是在2004年7月24日,那是他第一次献血的时间。

  当时,从事拆迁工作的程远山,刚刚完成了德兴市一个电影院的拆迁项目,正在路边等待运输车的时候,他看见马路对面停着一辆献血车,“每次献血都是在挽救一个生命”——车厢上的这句标语吸引了他。走了过去,他看到车厢里有热心的市民正在献血,脸上神情十分平和从容,程远山的内心被触动了。于是,他也决定尝试献血。

  测血压、量体重、抽血化验,随着各项指标都达标后,程远山迎来了最后一步——采血,他挽起袖管、伸出手臂,看着血液一点一点从导管缓缓流入血袋,程远山的心里感到既新奇又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

  34岁的程远山就这样在偶然间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献血。回忆起这次献血经历,程远山仍然记忆犹新。他说,只要一想到能用自己的血去帮助他人,甚至能挽救他人的性命,就浑身充满力量。从那次之后,他便开始了长达17年的献血坚持。

  从一年两次的献全血到一年十多次的献成分血

  “老程,今天可是你2021年捐献的第一次血小板哦。”1月12日一大早,程远山就驱车从广丰洋口赶到了上饶市献血中心。虽然彼此都戴着口罩,但献血站的工作人员还是一眼就认出了这位熟悉的“客人”。

  血液检测完后,程远山走进了采血室,脱下外套,挽起袖子,握紧拳头,熟练地配合护士进行扎针采血。不一会儿,鲜红的血液慢慢从体内流出,通过管道流入血液分离机内,分离出所需要的血小板后,其它血液成分再顺着管道流回体内。程远山闭目静静躺在床上,等待近两个小时的采集成分血过程结束。

  从献全血转变为成分血,献血方式的改变源于2006年。程远山在和朋友的一次聊天了解到,原来献血分为“全血献血”和“成分献血”两大类,他之前的两次都是全血献血,成分献血是指抽取出血液后,用离心机分离出血小板、红细胞等所需的血液成分,再将其它成分重输回人体中。与献全血不同的是,献成分血的操作更复杂,耗时也更长,不过,献血者恢复周期也相对较短,每20天就能够捐献一次。可是由于设备和时长的限制,献成分血的人数较少,成分血也就较为珍贵。对于患有急性白血病、癌症、血小板无力等受病痛折磨的人,输入成分血中的血小板才能缓解病痛。

  “献全血的话,一年只能献两次,但成分血每个月都可以献一次,能得到帮助的人就更多了。”得知血小板对患者意义重大,而上饶市恰好已经有了机采血小板提取设备,程远山从2006年开始,便坚持每月捐献血小板。15年时间以来,捐献次数达146次。

  爱心感染身边人

  “献血已经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了。”程远山每次去上饶献血中心,来回行程大概需要五十多分钟,再加上进行一次机采大约需要两个多小时,每献一次血,他都要花费一上午的时间。去的次数多了,有时候,他怕家里人担心,就找个理由,说自己是出去办事或和朋友见面。

  “献那么多血有什么用?”对丈夫如此热衷于无偿献血,妻子琚爱芳起初并不理解。

  可是,每当妻子有怨言,程远山总是耐心地给她讲解无偿献血的知识和好处。“能够把血献出去,起码说明我的血、我的身体是健康的。再说,万一以后亲朋好友急需用血,也更加方便……”在程远山的开导下,妻子逐渐理解了他的行为。

  一本又一本的献血证,一条接着一条的献血记录,串联起了程远山这些年的爱心轨迹。在无偿献血的路上,因为他多年来的坚持,家人、朋友也开始默默用行动支持他:妻妹近年来累计献血20000毫升;多个朋友也相继加入无偿献血队伍……

  为了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程远山还加入了广丰区红十字会,成为了一名志愿者,经常参加献血志愿服务。除了每月定时献血,当血液库存告急时,一接到血液中心的电话通知,程远山总是二话不说,放下工作,第一时间赶往献血。长年累月,周而复始,在程远山眼里,献血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只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

  “只要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无偿献血,我会一直坚持下去。”人们常说,做一件善良的小事并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做下去。一次、两次无偿献血并不难,难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17年来,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早已成为程远山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爱、奉献的精神也早已融入程远山的热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