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湖口11月12日消息(记者王一凡 通讯员李学华 沈海斌)“买芝麻糖啵……买芝麻糖啊……”每年中秋过后,湖口县城满大街便可听见这种叫卖声,极富穿透力,特别是刮风的傍晚。

  这种纯手工制作的芝麻糖饼,其前身是将糯米熬制成板糖,再将板糖软化粘上芝麻,“芦岭记?大垅板糖”便产自该县大垅乡芦岭村新成立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

  该村稍具优势的资源,唯有境内的四座小二型水库,但随着水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全县域实行生态化养殖,养鱼利润缩水。也曾尝试种过金银花,因用工成本过大,不久便终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才有财力完善公益设施,为百姓办实事。出路何在?单纯发展种养殖业,风险大,没把握。何不将板糖做成产业,传承历史和文化,留住乡愁和记忆。

村民在制作板糖(央广网发 通讯员李学华 摄)

  “湖口的板糖看大垅,大垅的板糖看芦岭。四十多年前,我们生产大队的农场就是熬制板糖,分田到户后,每年秋收一过,家家户户便纷纷自发熬糖,以糖换谷、换米,轻担出,重担回。” 该村老村支部书记刘再南回忆说,“村中曾设古邮驿站,过路商客会在此歇脚,喝茶吃糖,带动了板糖的发展。”

  2019年,该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鼓励村干部入股,将县财政拨付的产业发展奖补资金作为集体股金,把闲置的村级小学校舍装修成制作车间,购进拉糖机、包装机、冷库等生产设备。投产后,产品成功获批市级非遗标志,包装设计后,商标、条码、二微码等一应具全,通过电商平台、微信、超市、商会、单位(企业)等途径综合销售,产品供不应求。当年,仅两个月便盈利5万元。

村民在制作板糖(央广网发 通讯员李学华 摄)

  熬糖工艺微妙,拌酿时:水温低了,起不了糖;水温高了,糖色发黄,味道发酸。起泊早了,糖软不易保存;起泊迟了,板糖发硬,拉不出丝孔。板糖制作工序繁杂,发麦芽、洗晒芝麻、煮糖饭、拌酿、滤渣、炼糖、起泊、拉糖、做芝麻饼、包装,六七人忙乎一天,也只能熬两锅糖,成品大概百把斤。“目前,我们的板糖已进入生产和销售旺季,从10月中旬起,天天在熬糖,一直要忙到腊月三十,年后正月初八左右,还会再熬制一批,方便务工青年返城捎给外地亲朋好友。”村支书邹宏伟介绍说,“选板糖做产业,不愁卖,稳定无风险。我们不追求产量,只求从源头把好质量关,保持原有特色,做出品牌。目前,已带动10家散户熬制板糖,将原糖交合作社统一加工、包装、销售,还吸纳了9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务工增收,负责田间管理、晒收稻谷、洗晒芝麻、准备柴火等事务。下一步,将健全板糖产业链条,扩大糯谷、小麦、芝麻的种植面积,带动更多农户创收致富。”

村民在制作板糖(央广网发 通讯员李学华 摄)

  不止以上一村,该县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已建成涵盖黄花、菱角、大豆、西瓜、红薯等富含“乡愁味”的村集体扶贫产业基地108个,形成“一村一品”的良好发展态势,并都与贫困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统筹安排到基地就近就业,同时,通过村集体收入二次分配,为弱劳动能力的购买公益岗位,对无劳动能力的实行临时救助,为脱贫和巩固脱贫成果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