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湾里:提高垃圾处置能力,推动城乡治理现代化

2020-05-14 15:2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湾里5月14日消息(记者王一凡 通讯员陈璞)随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垃圾处理是生态发展和城市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南昌市湾里区持续深入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处理设施建设,构建分类投放、智能处理体系,推动城乡治理现代化。如今,湾里区的社区、村庄里,垃圾分类与智能系统正碰撞出火花,垃圾分类和处理的难题正在逐步缓解。

工作人员正在控制室对智能化固废处理系统进行操控

  从“要我分”到“我会分”

  走进招贤镇聂城村,只见沿途的道路整洁,错落有致的庭院中,每间隔一段距离就有红、黄、蓝、绿四色垃圾桶,其中蓝色桶身上印有“可回收物”字样以及玻璃、金属、塑料等可回收物图示,红色桶身上则印有“有害垃圾”字样及过期药品、废弃电池等有害垃圾图标,“配合分类垃圾,争做文明村民”的宣传标语醒目地张贴在宣传栏上。作为南昌市第一个农村垃圾分类试点村,目前该村安装有智能化垃圾投放设备9台,村民参与率达到85%以上。

  “我们成立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加大区镇(街处)村(社区)三级经费投入,强化人财物各项保障,落实属地管理主体责任,推进垃圾分类全民参与,固化分类习惯。”湾里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为了让在全区范围内展开垃圾分类活动,全民参与垃圾分类,该区开展“十个一”的宣传活动鼓励居民、村民主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意识,同时,建立积分奖励制度,投入智能化分类设备,开通“绿色账户”,参与市民通过分类投放垃圾赚取积分,兑换日常用品及超市购物券等,并实施“月考核、季排名、年评比”的考核过程落实激励手段。目前,全区包含行政服务中心、人防大楼等多个公共区域已全部覆盖到位,12个试点小区均投放垃圾分类智能设备。

街道上的分类垃圾箱

  “三位一体”健全源头分类管理机制

  “我们推行指导员、督导员、保洁员“三位一体”模式,实现入户宣传与垃圾投放点位劝导的无缝衔接,据湾里区城管局负责人介绍,在分类督导方面,通过在试点小区采用“桶边指导”的方式,安排专人手把手传授智能分类垃圾桶使用方法,做到定时投放、定点收集、定人管理、定探头监控。设置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持续引导、督促居民践行垃圾分类。同时,对应垃圾分类运输车的相应要求,统一分类运输车辆标志标识,实现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全面分类运输,使得不论是居民参与率,还是投放准确率都有明显的提升。

  此外,针对餐厨垃圾危害大、难收集的特点,湾里区引进专业化餐厨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公司与全区中型以上餐饮企业、学校食堂等签订收运合同,全区中型以上餐厨垃圾产生单位收运回收率达100%。

智能分类垃圾屋

  杜绝“先分后混”形成垃圾处理链条

  为了从源头上杜绝“先分后混”现象,湾里区的末端垃圾转运处理系统也初步完善。在湾里区智能化固废处理中心,一套完整的垃圾处理流程看得人目不转睛:一台台在前端分好类密闭槽罐式转运车辆,有序地开向干垃圾、湿垃圾的倾倒点,过程中,料斗上方的负压抽风系统和喷淋除臭系统开始工作,抑制倾倒时产生的灰尘及臭气,完成卸料后,通过智能管理系统,对达到压缩条件的箱体进行压缩。箱体装满后,由智能报警系统提示一楼的转运车辆将箱体进行托运后,打包运往再生资源加工中心,大大提高了处理效率,可有效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整个过程由中控室工作人员通过监控系统远程操作,实现了垃圾从“运进来”到“走出去”全部自动封闭运行,见不到垃圾,闻不到气味,产生不了污染。 该智能化固废处理中心目前是江西省建成最大的竖式压缩垃圾中转站,日均处理垃圾量为70吨,满负荷每日可处理300吨垃圾,并同时进行垃圾分类转运,确保垃圾清运率达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只有真正从完善收运体系、规范收运流程上着手,才能真正扣好垃圾分类工作的‘第一粒扣子’,才能巩固前期居民、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实效。”湾里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到。

  “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下一步,湾里区将进一步完善监督、考核、奖励机制,完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机制、垃圾分类实施办法、农村垃圾分类的具体实施办法等配套工作机制,做到统筹规划,措施有力,努力将湾里垃圾分类的特色工作模式转化为“湾里经验”。

编辑: 胡斐
关键词: 湾里;城乡治理;垃圾分类;

南昌湾里:提高垃圾处置能力,推动城乡治理现代化

随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垃圾处理是生态发展和城市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湾里区持续深入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处理设施建设,构建分类投放、智能处理体系,推动城乡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