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京8月14日消息(记者景明  宜兴台叶勤娣)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流域是我国人口密度、发展强度最大的区域。位于太湖源头的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通过系统治理,控源节污、涵养生态,太湖重现碧波美景,山、水、林、田、湖、草与美丽乡村协调共生。
        在位于太湖一级保护区的宜兴市丁蜀镇“莲花荡生态农场”,水面开阔,阡陌纵横,蛙鸣阵阵。远山、河道、湿地、生态林、水稻田组成一道新鱼米之乡的风景线。
        “这是捞的什么?青萍与水葫芦,一旦发现就要清理掉,不然就会泛滥。一船多少?2—3吨,一天要10多船。”
        8月11日下午,“莲花荡生态农场”的“河道管家”王小斐正在与工友撑船捞起一船船浮萍和水葫芦。连日来,台风“黑格比”带来的降雨,把上游沟塘和稻田的富营养物冲到河道里,为了防止迅速繁殖的水生植物影响水质,他们加快了清理作业。这样的日常管护已经在宜兴的太湖沿岸形成常态。
        王小斐:“上游汇聚到这边,通过这里再到太湖。河道的日常保洁、巡岸、巡河,发现偷排现象,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上报。水质检测,负责采样,在固定的地点采集水样,支浜、河道,送专门的机构采样检测。”
        削减总氮、总磷是太湖治理的难点,而农业面源污染又是总氮、总磷的重要来源。近年来,在生态环境部门的指导下,这里整治畜禽养殖、拆除围网养殖、配齐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实现了彻底控源截污。通过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推广土地休耕、测土配方施肥、鸭稻工作和秸秆综合利用,实现了莲花荡1000亩农业面源污染零污染。
        宜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涛:“搞循环农业,岸上土地全部流转,通过农业手段,土地休耕,春天通过绿生植物种了之后改善土壤,夏天就种一季稻,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减少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水,通过控源截污手段,今年全部太湖一级保护区控源截污,把氮磷整个消解,多措并举减少污染源。”
        截止目前,莲花荡下游的入太湖河道乌溪港水质已经从劣五类跃升至三类。循环农业通过提升生态容量,也筑起了拦截污染物进入太湖的生态系统。宜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涛说,宜兴市正在通过增加生态容量,挖掘入湖水质提升的空间:
        “8个湿地正在逐步建设,通过湿地使水质得到净化。逐步从污染治理向生态修复发展,我们环保部门积极引导,围绕生态治理来加力。逐渐增加环境容量,促进我们水体的自净能力。通过生态修复的手段,来使生态自净能力得到提升,综合并举改善环境。”